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必修3)

高中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必修3)

高中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必修3 :区域地理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如何描述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相对位置;(2)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位置、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自然资源;(3)人文地理环境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科技、旅游等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①整体描述:分布是否均匀(平衡),总体变化趋势。

②局部描述:哪里多,哪里少;哪里最多,哪里最少。

③描述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对应关系。

区域特征及实践意义:区域差异比较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在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可从下表所示方面加以分析:区域发展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区域的发展中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 复杂,从而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在时间上呈阶梯式递进,在空间 上由点到面扩展。

区域发展的一般规(以美国匹兹堡为例分析区域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1)概念: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差异表现:三次产业结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3)不同区域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区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大,从事第三产 业就业比重大(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差异:一般情况下,区域发展阶段越高级,第三产业越发达,高 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第三产业从业比重越大。

(5)变化趋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比重大小由一、二、三向二、一、三 和三、二、一变化,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传统工业区发展的条件、问题、整治措施(以鲁尔区为例)1. 区位优势:(位置、资源、交通、市场)① 优越的地理位置;②丰富的煤炭资源;③离铁矿比较近;④充沛的水源;⑤便利的水陆交通;⑥广阔的市场2.衰败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环境污染严重。

3.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改造传统工业;③调整工业布局;④发展科技与交通;⑤治理与保护环境。

表解RS 、GIS 、GPS 之间的区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分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它与传统发展观明显不同,它追求的是人地关系相互协调,明确其内涵及原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具体分析如下:1.内涵2.原则区分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原则的方法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阶段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学习时应注意每个原则的本质内容。

1.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的核心内容有二:(1) “共享资源和环境”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剖析,包括同代人与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 代际) 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群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其中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2) 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

2.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指的是:(1) 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离开资源的永续利用,便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2) 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其核心内容为:(1) 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进行国际合作;(2) 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可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4.阶段性原则根据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确定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应承担的责任。

【温馨提示】(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 ,“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 ,“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

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简述实现绿色GDP 的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②积极发展第三产业;③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④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开发使用清洁能源;⑥实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

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

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2.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

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分析区域某种产业活动(或政府决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分析区域是否具备该产业发展的条件;2. 分析该产业是否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经济方面:①深加工延长产业链;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促进经济发展。

(2)社会方面:①增加就业机会;②增加收入,脱贫致富;③完善基础设施。

(3)生态方面: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问题。

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增加资源探明储量;③开发新资源等替代资源;④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⑤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⑦减少资源浪费;⑧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区域资源、环境、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的范围和过渡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1. 自然原因自然要素特性及表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表现特性地理位置过渡性①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③从森林向草原过渡;④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条件不够稳定,抵御灾害能力较弱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蚀降水不均匀性①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②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多发性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强度(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貌:地形地质(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频繁);③水文:流量流速(流量大,流速快);④土壤:土质特点(疏松,浅薄);⑤植被:植被覆盖率(植被稀疏);(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开矿,大型工程建设等)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①生物: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② 土壤:表土流失,肥力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 ③ 地貌:侵蚀沟谷,沟壑纵横,阻碍交通和经济发展; ④ 水文:含沙量增加,淤积河湖、水库,诱发洪灾;⑤ 气候:降水减少,蒸发加剧,气候趋于干旱。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利用整体性原理看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 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 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石漠化) (1)自然原因:① 气候:降水强度(降水集中多暴雨) ; ②地貌:地形地质(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频繁) ; ③水文:流量流速(流量大,流速快) ; ④土壤:土质特点(疏松,浅薄) ;、护坡、固⑤植被:植被覆盖率(植被稀疏);(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开矿,大型工程建设等)。

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措施(以江南丘陵为例):①走立体农业的道路;② 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③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④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⑤ 改良红壤;⑥ 搞好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岩漠化)①禁止乱砍乱伐;②大力植树造林;③禁止陡坡开荒;④修建梯田;⑤退耕还林;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⑦制定法律法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气候变化异常。

②地貌: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加剧干旱。

③水文: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

④植被:植被稀疏。

⑤土壤: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工矿交通建设等。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我国西北、中亚、西亚)(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③植被稀少;④土壤发育差,地表多沙质沉积物;⑤冬春季节大风日数多。

(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修路、开矿、大型工程建设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措施(我国西北、中亚、西亚)①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量,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退耕还林还草,调节农林牧之间的用地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治理措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赤潮(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 如何分析工业发展的条件?(1)自然条件:①原料;②能源;③土地;④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②交通运输;③劳动力(数量、素质);④科学技术;⑤工农业基础;⑥基础设施;⑦环境;⑧国家政策。

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①优越的地理位置;②丰富的煤炭资源;③离铁矿区近;④充足的水资源:⑤便捷的水陆交通;⑥广阔的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