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学概论〉〉复习资料(含答案)

艺术学概论〉〉复习资料(含答案)

〈〈艺术学概论〉〉复习参考资料(含答案)程思良整理一、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所谓“客观精神说”,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拍拉图之“本质论美字”理论。

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

而这个“美本身”拍拉图将其规定为“美的理念”,或者是客观“宇宙精神”。

艺术只是这种美的理念,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而已。

这是柏拉图基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对艺术本质的一种界定,即艺术作为对“理式世界”基本的现实世界的摹仿,是第三位的。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源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并非是某种概念——“美的理念”。

艺术是审美的表现,而审美的根据是主观的。

所以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持这种艺术“主观精神说”的代表人物如德国古典美字的开山祖康德更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

这种“自由的艺术”“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

有着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特征。

3、“摹仿说”——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古希腊美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真实的“摹仿”。

此说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摹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还进一步认为,艺术的这种“摹仿”功能使艺术甚至比它所“摹仿”的现实世界更真实。

4、形象性——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相对于哲字、社会科学的总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另一种样式。

即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形象来反映作品的社会生活和体现于其中的作家、艺术家之思想情感。

任何文艺作品,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艺术形象。

这就是艺术的形象性。

5、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首先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学名著——《美育书简》中提出。

在该书中,美育的概念已不局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特定方式之义。

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情与理性等基本人生哲学命题出发,从而成为人的重新认识自我并获得自由、和谐之发展。

最终实现人性的复归的更为寓义广阔的审美教育。

由此美育便被提升到了一个全面培养、发展人的即社会普遍教化的意义高度。

以席勒为代表的这一西方近代美育理论,对20世纪初叶的中国影响很大,如清末学者王国维,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蔡元培等都一致认为美育是使人达到新的精神境界的最好途经。

6、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若从和美育的关系而言,可视为美育的核心,同时又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

并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狭义的“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培养各类专业艺术人才或艺术家所进行的理论和技法的教育和训练;广义的艺术教育则是强调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知识原理的普及和提高,且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展示,评论让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得以提高,培育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从而对人的道德的完善,智力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7、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基本大类之一,是立体的,即以三维空间形式出现的空间艺术、视觉艺术样式。

就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进行制作并具有真实空间存在形态的艺术品——实体艺术品。

由于造型手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故称雕塑。

雕塑也有许多分类,从体裁分;有纪念性雕塑,如名人塑像;建筑性雕塑,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宗教雕塑、如著名的敦煌石窟里的佛像。

从款式来分,又有头像、胸像、全身像等;从表现手法的形式来分,一般又可分为园雕(或称之为“浑雕”),浮雕(又称“凸雕”),透雕三大种。

8、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造型艺术,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依照自己的创作构思,和摄影技巧,将人或景物等拍摄下来,再经过一般暗房工艺处理或特殊暗房技术处理,以此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

从而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一般来说,摄影艺术不可能去表现已经发生过的和尚未发生的事物,更不能去表现客观生活中没有的东西。

杰出的摄影作品是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完美统一。

9.建筑艺术――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应当是“建筑”与“艺术”二者的和谐统一.由于建筑是一种艺术立体作品,所以它又是空间造型艺术.其艺术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造型美.即以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造型艺术元素为语言,构成建筑物整体完美的艺术形象。

10.园林艺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但更注重观赏性.通过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从而将自然美的精华融入自然美与建筑美的组合之中.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园林风光和游憩景点.11.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一般又称为实用工艺美术,是指在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一类含有美术意趣和实用性物品的设计制造技艺.具体来讲主要有三大类别:其一是带有艺术处理,美术性较强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绣花床套,枕套等,其二是民间工艺美术品,如竹编器物,蜡染织物等,其三是特种工艺品如玉雕﹑景泰蓝器皿等。

12.现代设计――从狭义上讲也称作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行业中发展而来的。

它是工业革命后,从包豪斯到当代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现代工业设计与产品造型设计交叉重合的设计学科。

大致包括:一,产品外形设计;二,环境设计:诸如室内装潢设计,庭院设计,城市设计等。

三是视觉设计,包括装帧设计,印刷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

13、音乐艺术。

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它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种类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现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

“旋律”,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至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感。

14、舞蹈艺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

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

15、戏剧艺术:从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乃至目前欧美各国影响广泛的音乐剧等。

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指话剧。

这里所讲的戏剧即指话剧,是从狭义理解的。

话剧在欧美各国通常被称为戏剧。

戏剧是在舞台上由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艺术。

16、戏曲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的总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有三百多个剧种,其中包括全国性的剧种如京剧,也包括地方戏如川剧、秦腔、河北梆子等。

在世界上,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被称为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

二、简答题1、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答:所谓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即是马克思所明确提出的“艺术生产”的概念之说,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活动实践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人们满足审美的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答: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即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

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即揭示了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3、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答:所谓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们意义首先是指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并且总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表现内容。

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其次,在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的形式,例如一首乐曲的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

或者一幅油画的丰富而和谐的色彩等。

然后由这种形式或生动而鲜明地展示出或含蓄而微妙地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4、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

答: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所自有的一种独特的认知功能。

艺术以其所特有的艺术形象为载体,在充分地表现出艺术家的对社会、人生敏锐的观察、深刻的评判、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时,让审美主体——欣识深处,激发、升华人们的崇高精神。

表现出人类的理想追求。

贝多芬的一曲《欢乐女神》,当它以庄严慈爱的合唱唱响时无论是歌者还是闻者,都会激荡于、感化于、忘情于乐曲之中。

11、艺术的表演性与形象性。

答:表演性,形象性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且二者又都属于表演艺术的范畴之中。

就表演性而言,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都先须有作曲、作词、配器和编舞的所谓一度创作。

然后又须有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的指挥、演奏、演唱和舞蹈表演的二度创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首乐曲,一场舞蹈只有通过这些表演,才能作为艺术作品而存在,才能显示其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至于形象性除了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的又一特征以外,又各有其不同,如舞蹈形象的塑造,完全依靠舞蹈演员的形体动作,即肢体语言来完成。

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和表情性等特点。

而音乐艺术的形象塑造除了和舞蹈艺术一样也必须由演唱演奏来表演外,它的音乐的非表演的艺术形象是非直观的。

是看不见的,它需要欣赏者用全部身心去体验、去感悟。

在人的内心产生丰富的意象联想,从而完成音乐形象的创造。

12、艺术的节奏性与韵律美。

答:节奏性与韵律美。

在艺术领域里,节奏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对于音乐和舞蹈这一类表情艺术来讲,节奏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节奏看作是表情艺术的生命。

在音乐中,节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音乐节奏具体指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

在舞蹈中,节奏同样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

舞蹈节奏一般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以及动作幅度能量的大小等,因此,舞蹈节奏常常体现为人体动作的韵律美。

在舞蹈作品中,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没有成功的韵就没有完美的舞蹈,而节奏正是它们结合的纽带。

富有韵律美的舞蹈动作,建立在节奏的基础之上;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

所以说,正是节奏将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舞蹈作品。

显然,对于音乐、舞蹈这两种表情艺术来讲,节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论述题1、艺术的审美性。

答:艺术的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人类艺术精神本质的具体现的艺术创作及其作品,即所谓的人类艺术生产产品,必须具有审美价值,换言之必须符合或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此即是艺术的审美性。

若分而论之则其一,艺术的审美性总是要表现为人类审美意识所指向之艺术品美,艺术表演美,从而给欣赏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获得审美享受。

其二,艺术的审美性又总是色含着人类对“善”的向往和对“真”的追求,也就是说尽管艺术的欣赏是一种直感的感受,而关注由艺术作品的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所引起的“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