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
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 )A.纺织和化学B.煤矿和面粉C.纺织和面粉D.冶铁和纺织3.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
这不能说明A.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C.经济建设的方针指导失误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4.某次国际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会议一开始就决定以非正式的形式进行:不设主题,领导人不带助手,自由交谈。
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穿着牛仔裤,十分随意。
这次会议A.是该组织举办的首次非正式会议B.提出了该组织大家庭精神C.中国首倡安理会五大国首脑会晤D.丰富结伴不结盟国家关系5.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其主要表现是()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②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③冲击了旧思想和旧制度④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西方的附庸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下列选项中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A.粮票——股票B.老爷——先生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7.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新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文中“最大胆行动”是指A.开发开放浦东新区 B.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8.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载《通典》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编》良田收百倾,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A.土地买卖得到法律保护B.税收制度变革成为历史趋势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9.某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
下列按图片排序对应的信息,全部准确的一组是A.哈格里夫斯、富尔敦、卡尔·本茨B.人工动力、蒸汽动力、内燃机动力C.18世纪60年代、19世纪10年代、19世纪60年代D.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10.“二十世纪初和二十世纪末之间存在的类似之处和明显的连续性给人深刻印象。
”下列选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欧洲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趋势B.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D.殖民体系的瓦解11.《墨子非乐上》载:“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这体现了古代经济A.男耕女织的特点B.集体耕作的方式C.自我封闭的模式D.脆弱落后的本质12.司马光在一篇《论财政疏》中指出:“臣窃见……左右侍御之人,宗戚贵臣之家,第宅园圃,服食器用,往往穷天下之珍怪,极一时之鲜明。
……以豪华相尚,以俭陋相訾。
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
据此可知司马光是在A.批评社会上的奢靡风气 B.主张发展商品经济C.倡导手工业产品的更新 D.主张收集天下珍宝13.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
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
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和摈弃的;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材料反映出他A.奉行重商主义政策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C.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D.倾向于采取自由市场制度14.从欧盟发展的过程看,所谓“国族国家”的主权(国族是在近代才被广泛使用的术语,顾名思义,同国之族),并不必然是绝对的。
在欧盟的框架下,许多主权项目可以让渡给区域组织,同盟诸国之间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A.欧盟成员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B.欧盟成员国之间有共同的外交政策C.欧盟组织权力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D.欧盟成员国“国族国家”主权逐渐消失15.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确立并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其标志是A.外商洋行的出现B.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C.洋务企业的创办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16.有经济学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其中一个阶段的特征是: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铁路运输业。
这一阶段:A 、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B、英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C、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D、世界进入到“电气时代”17.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A.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B.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D.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18.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
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A.“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19.20世纪80年代初,英、美等国都出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能源危机加深B.市场作用发挥失灵C.凯恩斯主义的失灵D.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0.以下是新中国一位普通农民日记中的记录:①菊兰偷偷地跟上一些妇女去掐喂牲口的苜蓿……后来掐不到苜蓿,便偷偷地到地里掐些小麦叶子,回来用麸子拌成菜疙瘩②生产队在我家门口树底下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③争胜说:“现在已经发展到信息社会,你和我妈没有电话怎么能行呢” ④嘎子看到路口刚刚刷上标语:“公社食堂真是好,省劳力来节约粮;厨房餐厅宽又大,男女老少喜洋洋。
”按相关历史事件、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A.①②④③ B.④①②③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2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
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B.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C.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D.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2.具有传播信息功能的“第四媒介”是A.报纸B.电视C.互联网D.广播23.欧洲一体化是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动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②欧洲共同体成立③《欧洲联盟条约》签订④欧元正式启用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2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区域集团化组织相继成立。
对这些组织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区域集团化组织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竞争加剧的结果B.区域集团化组织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动,其负面影响较突出C.经济全球化是建在共同市场上,区域集团化以相似社会制度为基础D.现在经济全球化进展日趋缓慢,区域集团化组织有加速发展势头25.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将诸多商品收归官营,在社会意识中努力形成一种“以商为贱”的风气,在客观上A.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很缓慢B.导致商品经济长期落后于西方C.推动了官营企业生产关系的变化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顺利发展二、材料分析题26.1958年我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
在此期间,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
他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
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30年不变。
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
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
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决定增产措施。
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农副产品交售任务的前提下,生产队经营所得的产品和现金,在全队范围内进行分配。
——摘自《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材料二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
……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附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户。
这些地方领导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如何把集体经济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年1月)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国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政策举措。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进展?据材料二,指出在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3)据材料三,分析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
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说说你得到的认识。
27.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王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与了秦国政权的争夺——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上好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商号后,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