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多倍体现象
高二生物教材指出,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P48)。
多倍体在植物中很常见,被子植物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物种是多倍体,在动物中却比较少见。
虽然“几乎全部动物”是二倍体,然而单倍体动物却是有的,比如雄蜂(书上已举了这个例子),由于是没有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因而雄蜂的染色体只有体细胞的一半(16条),属于单倍体。
那么自然界中有多倍体动物吗?
经过查证,动物也同样存在多倍体现象。
首先发现多倍体动物的,是比利时生物学家凡·培内登。
他在研究了欧洲和美洲的马蛔虫后提出,马蛔虫有二倍体和四倍体的不同亚种。
后来,科学家在我国发现了马蛔虫的北京三倍体亚种。
人蛔虫与马蛔虫的亲缘关系十分接近,正常的人蛔虫有24条染色体,可是四倍体蛔虫却有48条染色体。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蜗牛中有四倍体,家蚕、果蝇、蝾螈和蛙等动物中,也有三倍体和四倍体。
如在扁形动物的涡虫、软体动物的蜗牛也有四倍体。
昆虫中有一种蝴蝶,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64条;单性生殖时常为四倍体变种,染色体数为128条。
家蚕和果蝇中也有四倍体和八倍体的。
在蝾螈和蛙等两栖动物中都发现过三倍体和四倍体。
据报道,最高等的多倍体动物,是一种金仓鼠,其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构成了四倍体,它是普通仓鼠(染色体数为22条)与花被仓鼠(染色体数为24条)的杂交种,经染色体加倍后形成的。
颇为有趣的是,有时候动物的躯体上会出现染色体倍数不同的情况。
有一种蝌蚪在28天时,身体的一边是二倍体,另一边却是三倍体,甚至还有少数是四倍体。
我国已故生物学家朱冼曾发现,有一种蚊蛹消化道竟有数目为9、18、72的异常染色体。
国内和国外的一些报道也发现,人的性染色体组成,也有加倍的异常现象。
如XXY、XXXY等男性的X染色体多出了1条或2条,据研究,具有这样染色体组成的男性,都或多或少有心理异常现象出现。
动物多倍体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体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已经复制了,着丝点分裂了,但细胞没有分裂,造成细胞内染色
体数目的增加;另一种是受精卵在分裂时,遇到特殊环境,会使整套染色体数目加倍。
前者可造成躯体某部分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后者可使发育的个体所有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多倍体的动物为什么远比多倍体的植物少呢?原来植物的繁殖比较容易,如果多倍体植物不能形成种子,它还能依靠营养器官的繁殖来产生后代,因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植物多倍体有可能被保存下来。
而动物则不同,尤其动物有性别分化后,大多数动物是雌雄异体,染色体稍不平衡,就会造成联会紊乱,引起不育,甚至使动物个体不能成活。
因此即使有多倍体的动物个体的话,通常也只能靠无性生殖来维持,而无性生殖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弱,因此进化中很难形成一稳定的种。
这就是我们很难见到多倍体动物的原因。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为培育多倍体动物将成为可能。
改良并创造新的动物新种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