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执业药师第五节 液体制剂

执业药师第五节 液体制剂




五、乳浊液型液体制剂
(一)乳浊液型液体制剂的特点与分类
乳剂由水相(W)、油相(O)和乳化剂组成,三者缺一不可。根据乳 化剂的种类、性质及相比形成水包油(0/W)型或油包水(W/0)型, 也可制备复乳,如W/0/W型或0/W/0型;

根据乳滴粒径大小不同,乳剂可分为普通乳、亚微乳和纳米乳。


(4)温度的影响:温度影响药物微粒的溶解与结晶过程,可能 引起结晶长大、晶型转变。因此混悬液一般应贮藏于阴凉处。

七、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一)液体制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 用适宜的量具以小体积或以滴计量的口服溶剂、口服混悬 剂或口服乳剂称为滴剂。

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在生产、贮藏期间 应符合以下要求: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陈老师,我们今天的课程是 110小 时可验证通关课,这个课程有帮助同学们理解考点、加深 记忆、有顺序、有目的的学习、复习等功能。现在我们开 始正式上课,试听的学员有三十分钟试听时间,时间到了 之后会有专门的教学老师关闭试听通道。请大家谅解!
第五节 液体制剂
大纲要求


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起絮凝作用或反絮凝作用,如枸橼酸盐、枸 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及一些氯化物等。


(三)影响混悬型液体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

混悬型液体制剂为动力学不稳定体系及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稳定化措施: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混悬粒子的沉降、微粒增长 与晶型的转变、温度的影响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 根据分散介质中药物粒子大小不同,液体制剂分为溶液剂、胶体溶液、乳浊液、混悬液型四种分散 体系,其中,胶体溶液型又分为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其微粒大小与特征见表6-5。



二、表面活性剂 1、表面活性剂系指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 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 质。 2、表面活性剂中亲水、亲油基团对油和水的综合亲和力, 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三、真溶液型液体制剂 (一)真溶液型液体制剂的特点 (二)真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分类 真溶液型液体药剂是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 中形成的均相液体制剂 属于真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常用剂型主要有溶液剂、芳香水 剂、甘油剂、醑剂等。 药物一般为低分子的化学药物或中药挥发性物质,溶剂多 用水,也有用乙醇或油为溶剂。

乳剂属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体系,由于分散体 系及外界条件的影响常常出现分层、絮凝、转相、合并、 破裂和酸败等不稳定现象。

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1)分层:乳剂在放置过程中,乳滴逐渐聚集在上层或下层的现象,称为 分层或乳析。乳剂的分层速度符合Stokes定律,如减少乳滴的粒径、增加 连续相的黏度降低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密度差等均能降低分层速度。


3、根据分子组成特点和极性基团的解离特点,将表面活 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吐 温、司盘)。根据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又可分为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硫酸化蓖麻油、阿洛索-OT)、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洁尔灭、新洁尔灭)和两性离子 型表面活性剂(如卵磷脂)。


乳剂中的液滴的分散度大,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快,有利于提高生 物利用度,还可以制成静脉注射乳剂、静脉营养乳剂; 油性药物制成乳剂能保证剂量准确,而且使用方便;水包油型乳剂可 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 外用乳剂能改善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减少刺激性。 乳剂可以口服、外用、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


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六、混悬液型液体制剂

(一)混悬型液体制剂的特点

混悬型液体制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 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

混悬剂属于粗分散体系,且分散相有时可达总重量的50%。

适宜制成混悬型液体制剂的药物有: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的难溶 性药物;为了发挥长效作用或为了提高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
1、液体制剂特点与分类(1)特点(2)分类
2、表面活性剂(1)毒性(2)应用 3、真溶液型液体制剂(1)特点(2)分类 4、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1)特点(2)分类 5、乳剂型液体制剂 (1)特点与分类 (2)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3)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
6、混悬型液体制剂 (1)特点与分类 (2)常用附加剂及应用 (3)影响混悬型液体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 7、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1)液体制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2)液体制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

但剧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液。

(二)常用附加剂 为了增加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在制备时需加入能使混悬剂稳定的 附加剂,包括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等。 1.润湿剂 疏水性药物制备混悬剂时,常加入润湿剂以利于分散。常用的润湿剂 有吐温类、司盘类表面活性剂等。 2.助悬剂 助悬剂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同时能被药物 微粒表面吸附形成机械性或电性保护膜,防止微粒间互相聚集或产生 晶型转变,或使混悬液具有触变性,从而增加其稳定性。 常用的助悬剂有: 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剂等。 ②高分子助悬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琼脂;海藻酸钠;甲基纤维 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等。 ③硅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二)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分类
1.高分子溶液剂
定义: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 制剂,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以水为溶剂时能与水发生水化作用,水化后以分子状态分 散于水中形成高分子溶液,称为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又称 亲水胶体溶液;亲水性弱的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非水溶剂 中形成高分子溶液溶液,称为非亲水性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溶液中分子周围的水化膜可阻碍质点的相互聚集。 水化膜的形成是决定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任何能破坏分 子周围水化膜的形成均会影响高分子溶液稳定性。






四、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一)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的特点 定义: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是指质点大小在 1-100nm范围内的分散相 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制剂。 高分子溶液与水的亲和力强,又称为亲水胶体,属热力学稳定体系稳; 溶胶因分散质点小、分散度大、布朗运动强,分散相质点能克服重力 作用而不下沉,具有动力学稳定性。溶胶外观澄明,但具有乳光,属 于高度分散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溶胶因布朗运动强,具有动力学稳 定性。

定义: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 1、优点:与固体制剂相比,液体制剂的特点有: (1)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较迅速; (2)易控制药物浓度,可减少固体药物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胃肠道刺激性; (3)便于分剂量和服用,尤其适用于儿童及老年患者。






2、缺点:液体制剂稳定性较差,贮藏、运输不方便。

由Stokes定律可见,微粒降速度V与微粒半径的平方r2、微粒与分散介质的 密度差(ρ1-ρ2)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黏度η成反比。 因此采取下列措施可提高混悬液的稳定性:①减小微粒粒径;②增加分散 介质的黏度;③减小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


(3)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当混悬液中药物微粒大小差异较大时, 粒径较小的微粒易溶解并在贮藏过程中逐渐析出在大微粒表面,使得 大微粒粒径逐渐增大,沉降速度加快。因此,在制备时,应在减少微 粒粒径的同时,尽可能缩小微粒间的粒径差。 同质多晶型药物中亚稳定型的溶出速度与溶解度比稳定性大,且体内 吸收好。亚稳定型在贮藏过程中逐步转化为稳定型,使稳定型不断长 大结块,从而影响混悬型液体制剂的稳定,且可能降低药效。


(1)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混悬液中的微粒因解离或吸附等而 带电,微粒间因带有相同电荷而互相排斥,同时微粒间还因范德华力 又互相吸引,当达到平衡时,两微粒能稳定地保持一定的距离。
当两微粒逐渐靠近,吸引力略大于排斥力时,可形成疏松的聚集体, 呈絮状结构,稍加振摇即被分散。


带相同电荷微粒间产生的排斥力随着离子间距离缩小逐渐 增强,当达到一定距离时排斥力达到最大值。但这并非混 悬剂的最佳稳定条件,这是因为若因振摇或微粒的热运动 等而使离子间距再略微缩小,微粒间则产生强烈吸引而结 成较难被分散的硬块。



(2)絮凝:由于ζ电位降低促使液滴聚集,出现乳滴聚集成团的现象,称 为絮凝。此时,乳滴的聚集和分散是可逆的,但通常是乳滴破裂的前期。 乳剂中的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的存在是产生絮凝的主要原因。





(3)转相:由0/W型乳剂转变为 W/0型乳剂或出现相反的 变化称为转相。这种转相通常是因外加物质使乳化剂的性 质改变或油、水相容积发生变化所致。பைடு நூலகம்

(4)破裂:分散相乳滴合并且与连续相分离成不相混溶 的两层液体的现象称为破裂。乳剂破裂是不可逆的,一旦 发生就不能恢复到原来均匀的状态。


(5)酸败: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作用,使体系 中油相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通常可以根据 需要加适量抗氧剂、防腐剂等。

2.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 (1)乳化剂的性质:适宜HLB值的乳化剂是乳剂形成的关键。 (2)乳化剂的用量:一般应控制在 0.5%~10%,用量不足则乳化不完全,用 量过大则形成的乳剂黏稠。 (3)分散相的浓度:一般宜在50%左右,过高(75%以上)则不利于乳剂的稳 定。 (4)分散介质的黏度:适当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可提高乳剂的稳定性。 (5)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一般认为适宜的乳化温度为50℃~70℃,乳剂贮 藏期间过冷或过热均不利于乳剂的稳定。 (6)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 (8)其他:微生物的污染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