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作用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作用
学校所处的区域不同,环境就会不同,学校的校情学情也更不同,因此,在确定本校的发展方向和选择本校的教育策略上也必然不同。

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文明程度、办学品位的一种本校化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逐步形成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整合育人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强化育人效果、提升学校品位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认知的改变
十几年前,“素质教育”一直是挂在整个教育界口头上的最时髦的词汇,农村中小学更是如此。

各类下发、上报的学校文件和材料中,如没有“落实素质教育”这个词,都会认为不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更不符合时代的需要。

然而,当时的事实情况如何呢?此时的“素质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已。

尤其在小学的实际工作中,“学生分数”与“学校成绩”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种现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这种大的教育背景下,想尝试改变这种现状的基层学校是何等的艰难,一切的努力都会被视为不合时宜。

2001年,《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发布后,这种局面才稍有改观,然而,这种改变的过程仍是十分的缓慢,并且在《纲要》实施之初,我县在中小学自上而下都无比的迷惘,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学校
不知道小学教育改革从何入手,更找不到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就这样,《纲要》实施的初几年,大多数学校仍是教育改革的旁观者,而非教育改革的参入者,更谈不上实际意义上的推行者。

2006年前后,各所学校已经清楚的意识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以无可逆转、势当必行,如不推行实施,必将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

于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被学校提上了行事日程。

不过,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一是为了美化校容校貌,二是为了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

现在想来,学校应为当时的决定而感到庆幸,正是有了十多年前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划,才有了现在我县中小学文化建设的教育特色。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因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学校不同,校情与学情就会不同,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本校文化建设规划和布局,以便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

近年来,各所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资不断的加大,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已趋于完善。

总结学校的文化物质条件,可归为“学校三化”。

首先是校园绿化。

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

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绿化布局,如:教学区的绿化,以盆景为主;休闲区绿化与运动区的绿化,以自然植物为主,做到树中有花,花中有草,并保持四季长青。

其次是校园美化。

校园静态美化,应符合小学生的审美要求与需要,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

校园环境的布置,应以新颖、美观、大方、
实用为原则。

为达到这一目的,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内外应添置不同形式与内容的壁画、橱窗、国旗杆、各种音乐和乐队器材、体育健身器材、文化活动使用器材等等。

第三是文化建设规范化。

反映学校个性与特色的校旗与校服、少先队队服、仪仗队队服、值日生服装,是各所学校的特色与标志。

同时,学校还要购置了文化活动舞台,摄像机、照相机、室外音响系统,高质量的校园音响系统,不仅保证了校园文化活动的高质量,还极大的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农村学校如有条件,可在全校征集自己的校徽和校歌,其目的就是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更加规范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非物质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非物质因素,说白了就是精神文化建设和其相应的保障制度。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个性特色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此项工作中,学校一是制定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二是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特色教研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深化。

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非物质因素中,完善与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是前提和保障。

制度的制定与形成,会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它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去不断完善。

学校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引入了各种惩奖机制,如班级管理量化考评制度、德育工作量化考评制度、内务管理考评制度等。

正是完备的制度作为
保障,惩奖机制的严格执行,全校师生才能形成了激烈地竞争意识,有了竞争,就会产生出饱满的工作热情,校园活动也就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会有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更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能进一步净化校园文化,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并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为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物质条件,调动能利用的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其途径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如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法制教育、校家联谊会、“防灾害应急演练”等,活动均邀请家长参加,一定会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每周一的升旗,首先应确定其基本的流程。

如:升旗仪式、教师演讲、学生演讲、公布上周学校各项工作量化考评结果等形式。

国旗下演讲的主题鲜明,注重实效,如爱国、理想、集体、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等。

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是学校传递正能量的有效渠道。

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学校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平台。

如“征文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手抄报比赛”、“书画大赛”、“朗诵大赛”、“课外社团”、“阳光体育”、“工间操”等活动的开展,在学校应
形成常态化、规范化;各年级教室内的百花园、书法绘画作品展台、班级走廊文化宣传栏的布置与更新,要凸现出班级文化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室内外的墙壁应成为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

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既为学生搭建了表演的舞台,展现了他们的个性特长,又丰富了全校师生校园文化生活。

除此之外,德育特色校本专题研究的开展,对校园文化建设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德育校本教研,是为了更好的改进学校教育,提高办学品味,它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研究,所以德育校本教研必须确立符合本校校情的课题和专题作为依托,才能真正发挥它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