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法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二章


(一)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原则 (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三)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四)劳动者独立性原则 (五)就业平等原则 (六)劳动保障原则 (七)同工同酬原则
一、硬法规范--规范性文件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部门规章; 5、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 6、地方规章; 7、国际法律文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利和用人义务 权利: 劳务请求权 指示命令权 义务: 报酬给付义务 保护照顾义务 提供劳动条件义务 费用偿还义务 给假义务
一、劳动法的地位 劳动义务—劳动权利 私法—公法——社会法

二、劳动法的作用 确定劳动规范,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当 事人的合法权益 合理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组织社会 劳动 调节劳动报酬的支付与收入,保障劳 动者的基本权利 解决劳动争议,维护正常的劳动秩序
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 为能力,使用一名以上职工并且向职工支付 工资的单位。 在我国,用人单位有:企业;个体经济组织;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用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用人单位资格的确认

(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劳动权利:参加劳动的权利、获取劳动报酬 的权利、休息的权利、获得劳动卫生保护的 权利、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享受劳动福利 的权利、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参加工会和 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决定劳动法律关系存 续的权利;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权利 劳动义务:劳动给付义务、服从义务 、保 密义务、增益义务、损害赔偿义务

三、劳动法的意义 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社会主义法制组成 国际交流平台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劳 动法的本质和精神,主导整个劳动法 体系,为劳动法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 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其特征如下: 1、全面的涵盖性; 2、高度的权威性; 3、相当强的稳定性

充分体现宪法原则,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 保护 确认劳动力市场的主体资格,规定统一的 基本标准和规范 建立完善的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的自 由与政府适当的干预相结合 体现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保护公平竞争与保护弱者权益相结合

二、软法规范--准规范性文件 1、劳动政策; 2、劳动标准; 3、工会规章; 4、规范劳动法规解释; 5、集体合同;

三、劳动法的体系 所有制结构模式 调整机制结构模式 劳动过程结构模式 职能结构模式(主要): 劳动关系协调法 劳动标准法 劳动争议法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确立、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 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劳动法中的行为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一)含义与范畴 劳动者,依据劳动法律和劳动合同的规定,在用 人单位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 自然人。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 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 在我国,制约公民劳动权利能力的因素有:户 籍、职数、制裁 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依法能够以自己的行 为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 劳动行为能力的制约因素包括:年龄、健康、 智力、行为自由
一、劳动法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原则和规则说 生存权说 劳动关系说 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 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法是调整产业领域中的雇佣劳动 关系及其附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中的行为—劳动 (一)劳动力的含义 存在的人身性、形成的长期性、储存的短 期性、再生产的不可间断性、投入的不可 分割性、支出的可重复性和不可回收性 (二)劳动的含义 从主体看,以职工身份,职业的 从目的看,谋生手段,有报酬 从性质看,基于法定义务、契约义务 从形式看,集体劳动,从属劳动 (三)劳动与就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