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一、中国历史上的分合大势及其特点
中国历史经历了三次从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发展历程:一是从春秋战国走向秦汉大统一;二是从魏晋南北朝走向隋唐大统一;三是从五代十国走向元、明、清(前期)持续三代的大统一。
这种历史的发展进程除表现出鲜明而旺盛的统一趋势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尽管发生过多次割据、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如秦、西汉、新、东汉四代共441年,其中统一年代为273年,隋、唐两代共327年,统一年代为215年,元、明和清前期三代共570年,而统一达465年,呈直线上升趋势。
而与此相应,大分裂时期所经历的时间则越来越短,如春秋战国历经549年(前770~前221),汉末魏晋南北朝经历了405年(184~589),唐末五代十国仅经历了86年(874~960)。
(二)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
从夏、商时的集中在中原地区到西周时扩展至长江以南。
而秦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汉通西域。
唐朝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陁界。
到明、清其疆域东极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
(三)统一的程度越来越坚实
中国早期王朝夏、商、周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而非王朝的直接统治上。
如实行分封制。
秦统一后,确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又修驰道、凿灵渠、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通过各方面的制度把全国各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后,历代又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上多有发展和创造,如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王国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隋唐开凿运河;元代创立行省制度等。
同时,为保证政令畅通和国家的巩固统一,逐渐形成了健全的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二、分裂的代价与统一的意义
(一)分裂的代价
其一,分裂就意味着天下大乱、兵连祸接、百姓涂炭,都往往会造成百姓的流离失所,甚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
其二,分裂割据也往往会对思想学术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摧残,如隋代牛弘就曾把秦、新莽末、东汉末、晋末和南朝梁陈图书典籍所遭受的五次毁灭性破坏称为书之五厄。
(二)统一的意义
统一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现在:
其一,统一局面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重要保障。
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均出现在统一时期。
其二,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有利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融,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其三,统一时期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边疆开发活动。
比如万里长城的修筑、大运河的开凿以及秦朝时江南、岭南的开发和元明清三代西南、西北、东南诸地的开发,这都是统一的好处。
其四,统一国家利于文化建设的繁荣。
如大型图书的编纂,唐修八史,宋有四大类书,明有大全系列、《永乐大典》,清有《四库全书》,等等。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文化建设和繁荣局面多集中在统一王朝。
总之,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颇大,正如前辈史家白寿彝所言: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这是极为难得的。
文明恰似江河,如果渊源深远,那末只有在前进的流程中得到足够的川流的汇注,才有可能越来越宽阔、丰富,形成
不竭的长流。
中国文明所以没有中断,与国家统一的发展和巩固是有密切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