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桂林山水歌》同步练习 鲁教版(通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桂林山水歌》同步练习 鲁教版(通用)

《桂林山水歌》同步练习
一、选出与下列句中红色字读音相同的词,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A.塞责B.塞翁失马C.塞子D.填塞
2.水迎山接入画屏()
A.屏蔽B.屏弃C.屏住气D.屏除
3.此来关山千万重()
A.重任B.自重C.比重D.重逢
4.歌中歌棗山山应我响回声()
A.应有尽有B.应允C.应付D.应当
5.招手相问老人山()
A.不相上下B.相声C.相貌D.相公
6.伏波山下还珠洞()
A.还想B.倒还干净C.还是D.还原
二、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1.A.娇B.乔C.侨D.骄
装打扮奢淫逸撒木
居小玲珑纵乡2.A.梭B.棱C.峻D.俊
角分明崇山岭英镖
俏峭一子弹瓦
三、按音写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云罩江山几万年
2.马(ān)上梦见沙盘上画
3.桂林山水入胸襟
4.恰似(lí)江春水浓
5.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
四、填空。

1.《桂林山水歌》的作者是,他是我国著名的,。

这首诗旧稿是年。

全诗用“”民歌形式写成,行一节,每节押一个韵。

在短语、句、节等方面多用,句式匀称,音调铿锵。

2.这首诗可分为四部分,开头至,是对桂林山水和城市特点的概括。

从第句到第句,联系个人感受以抒发对山水的挚情。

从第句到句,含蓄地概括了桂林山水从历史到现实的巨大变化。

最后一部分,是主题的升华,由具体的桂林山水而扩展到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五、下列句子中,()句恰当表达了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赞美桂林山水的秀美风景。

2.表达了作者见到桂林山水秀美风光后的喜悦心情。

3.由对桂林山水的讴歌而扩展到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对一代新人的热情赞颂和对美好前景的开怀畅想。

4.歌颂了沐浴在社会主义阳光下桂林山水的新气象。

六、阅读下面四节诗,回答问题。

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珠洞,宝珠久等叩门声/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

1.本段共写了六处桂林山水的自然景点,它们是。

2.作者借用还珠洞的神话,是为了抒写对于的憧憬。

作文训练
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
〔作文提示〕
写时令景物,写园林庭院,写山区风光。

学会观察是学习作文的首要条件。

培养观察的习惯、能力,可先从观察具体的景物开始。

对景物的观察关键在于看清景物的特征,看清这特征是从哪些具体的物上表现
出来的。

所以观察时要边看边想,边记忆,弄清楚此景与彼景的区别,记住景物的形状、性质、色彩、动态、声响。

采集了这样的具体材料,才能把作文写好。

写作时要安排好描写的顺序,有条理地写出来,还要会展开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如在眼前。

写景的作文也要融入自己的感情、感受,作到情景交融,才能有好的效果。

参考答案
一、1.B 2.A 3.D 4.C 5.A 6.D
二、1.BDABCADC 2.BCDADCAB
三、1.zhào 2.鞍3.jīn 4.漓5.luó
四、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1959;信天游;两;对仗2.“都在青山绿水中……”;第9句,第20句;第21句,第28句
五、3
六、 1.老人山、伏波山、还珠洞、鸡笼山、屏冈山、穿山2.光明和解放
〔例文与评析〕
例文1
日落
杜丽虹
古今中外赞美太阳、描写日出日落的文章比比皆是。

前些日子,我也偶然兴起,赏了一次日落。

我家住十三楼,十三层楼上观日落,恐怕是古人所想象不到的,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

坐在突出的阳台上,透过玻璃窗,恰好可以看到太阳。

也许是因为这时的太阳正在西沉,也许是因为我在高楼上离太阳又近了几十米。

总之,此时的太阳看上去并不像往日那么高不可及,阳光也不那么刺眼。

但仍很耀目,有种威严。

蓝色的天空渐渐发白,呈现出一片浅灰色,几朵白云飘浮在空中,给寂静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祥和。

远方,被淡淡的雾气笼罩着,隐见建筑的轮廓;近处,西沉的日头照在那些
白壁黑顶的大厦上,反射着银白的乌亮的光。

太阳继续西沉,看上去比我家的楼顶还矮了一截,正好镶嵌在透明的窗框里,形成了一幅真实的日沉图,颜色有点单一,并不像我所记忆的画家笔下的日落那样辉煌多彩。

在这浅灰色的天空笼罩下,一切颜色,花的红,树的绿都不那么鲜亮了。

摈去斑斓的色彩,整个世界显得更加宁静、深邃。

大地表面渐渐凉了,有了惬意的风。

鸟儿鸣叫着纷纷回巢,这一切似乎是在送别即将离去的太阳。

太阳由白色变成橙黄色,又变成桔红,西边的天空被染上一抹红晕,东边则呈现出一片深灰。

太阳徐徐将它那火红的鸭蛋形圆脸藏入层叠的高楼后,只露出一双脉脉含情的眼睛,把最后一缕温柔的光辉洒向大地,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太阳被高楼的身影挡住了,仍留下一条半透明的红色光带,照亮了半边天空,给灰色的天空镶上了一条红边,灰红的交界处还闪着一缕缕紫光。

这色彩纷呈的世界是太阳留给大地的辉煌,也留下了对明天的企盼。

红色的光带在渐渐褪色,只有那座楼角还泛着红晕,迟迟不退。

几处灯光已经点亮,夜来临了。

人们常用“辉煌”、“壮丽”来形容日出、日落,但我更愿意用“神圣”来概括它们,因为这一刻是黑暗与光明的交替,人们向往光明,企盼太阳再次升起,那就是神圣。

例文2
鲁迅故居
王胜
鲁迅先生生于1912年5月,随当时的教育部由南京迁到北京来,住所几经迁移,最后在1924年5月迁入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

在此住了近三年,后由于反动政府不断迫害,于1926年8月离京南下。

鲁迅的母亲仍住在这里。

鲁迅先生的故居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小四合院。

有前后两个小院,南房三间,北房四间,东西厢房各一间。

房间很矮小,进深也很狭窄,全宅总面积不过500平方米。

然而,这里曾是一代文豪的住所。

故居门口是一个黑漆的小门。

门内西侧有一折扇屏门。

入内即是前院。

院内北
房前有两株高大的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植的,使这小院显得很幽静又有生气。

南房是书房和会客室。

里面摆着几个书柜、一张方桌、几把藤椅等,几件简单家具。

当年鲁迅先生曾在这里热情地接待过许多青年学生。

南房的西间有一张招待客人留宿的床铺,当年有的青年被反动政府逼得无家可归,鲁迅先生便留他们住在这里。

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

北房的东间是鲁迅母亲的卧室。

中间向后扩建的一小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

鲁迅先生称之为“绿林书屋”,人们都叫它“老虎尾巴”。

室内陈设简单,北边窗下有一床铺,上面铺着单薄的被褥。

靠东墙放着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毛笔、笔架、砚台、马蹄表、喝茶用的盖碗等,还放着一盏煤油灯。

屋内西墙上挂着写有《离骚》诗句的题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鶗鴂之先鸣。

”鲁迅先生正是如此珍惜时间,在这间小屋里,在这张书桌上,在这盏煤油灯下,忘我地工作,辛勤地写作。

鲁迅先生在这间斗室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及《野草》、《彷徨》、《坟》等不朽作品。

“老虎尾巴”后面是鲁迅先生经常散步的后小院。

院中央有一眼井,周围种了许多小草和树木。

这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给人的印象是极深的。

鲁迅先生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作品教育着我们,也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着我们。

评析:
例文1是一篇经过定点观察写出的文章,小作者在楼上观日落,十分细致地写了太阳渐渐下山的景色。

文章以时间顺序安排层次,写作时突出写了太阳光的色彩、变幻,也写了四周的景物来衬托落日。

结尾处也点出了自己看落日时的感受,那就是“神圣”。

例文2在动点观察后写出的文章。

小作者参观鲁迅故居,景随步移,带领读者也作一番参观。

每到一处停下来作说明介绍,作点描写,抒发感慨。

结尾处落到“鲁迅先生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作品教育我们,也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我们。

”意义深刻。

这篇文章中有不少说明的文字,方向、位置解说得非常清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