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星球版)第五单元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2)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3)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北方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的边缘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二、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
在该界线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三、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1、“干旱”的西北地区(1)地理位置: (课本P13 图)位于大兴安岭以西, 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
(2)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区域特征是气候干旱。
原因:由于本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并有高大山脉阻隔,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早。
本区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受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①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生成的戈壁、沙漠。
②自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沙漠的变化。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由东向西减少的缘故)③河流稀少,而且多水量小,流程短,多内流河、内流湖,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④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呈带状或点状。
(4)西北地区的干旱的原因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②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③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区2、“高寒”的青藏地区(世界的屋脊)(1)地理位置: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啊尔金山以南(2)气候:独特的高原和山地气候为主(冬寒夏凉、气温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强烈)本区有两个显著的自然特征:“高”本区的主体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属于地势第一阶梯,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或者源头。
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在此(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此外雅鲁藏布江也发源与青藏高原。
由高生“寒”,海拔高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原因,由于气候寒冷、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3)能源和矿产资源:太阳能、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好、阳光穿射强、热量耗损少、到达地面热量多,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
首府---拉萨被称为“日光城”。
地热能,也是我国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
羊八井是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地热能发电站。
水能蕴藏丰富,但开发甚少。
柴达木盆地,矿藏丰富被称为“聚宝盆”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设成我国最大的钾肥厂。
最大的湖泊为青海湖(咸水湖)。
(4)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
植被:高原高寒草地。
(5)青藏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的丰富的原因空气稀薄洁净、水汽含量很少,阳光穿过大气时损耗少,直接辐射较强。
西藏首府拉萨,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多小时,被称为“日光城”。
羊八井地热站(6)水源:高山冰雪融水,特有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第六单元首都——北京(认识省级区域)1、区域全貌一、地理位置: (课本P20范围)图华北平原西北端背靠群山(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
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面积1.68万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382万人。
二、自然理理特征:温带季风气候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 ①地形:华北平原西北端背靠群山(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
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②气候: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③河流:北京的河流属海河水系,三大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北河三、全国的政治、文化、交通枢纽、科研、教育、对外交往、政治中心。
人民大会堂(政治活动参政议政)、中南海(党中央和政府所在地),也是国际交流中心。
四、名胜古迹: 北京建城已有3000的历史最早为周武王的(蓟城)。
先后有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在此建都,明清两代,北京的旧城格局基本形成。
为此北京留下了群多的名胜古迹如长城、颐和园、天坛、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等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五、北京在发展中的问题:人口猛增、水资源匮乏、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沙尘天气加剧、环境污染和城市发展与古老建触之间的矛盾等。
六.政治、文化、交往中心1、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都在北京;2、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样和科研机构,还有从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3、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国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七、现代都市建设中,北京所做的工作。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包括中央商务区、国际传媒大道等在内的重点功能区,以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
2、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3、北京是中国的心肝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
因此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礼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的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4、月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第七单元黄土高原(认识跨省区域)一、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地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
(2)地貌景观(地形的分类):长期的流水冲刷和切割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塬、梁、峁是黄土高原地貌。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4)成因:风吹来的高原。
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源“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5)证据:①“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②“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戈壁—沙漠—黄土)”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③“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漠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④“有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自然与人文方面是过度性特征:地形:(平原向高原山地过度)气候:(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农业生产:(旱地农业区、农耕区向畜牧农业区、畜牧业区过度)。
2、严重的水土流失(1)形成原因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陡,地面较长,冲刷侵蚀力强。
②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③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
(或说: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④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②开矿、修路使地表疏松。
(2)影响①带动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难。
并引发泥石流、滑坡、塌陷多种地质灾害旱涝灾害频繁。
(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冀北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地,一般降水量越大;山区地表坡度较大,地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3、脆弱的生态环境(1)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2)自然灾害频繁: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还有旱、涝灾,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3)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之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1)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2)水土流失的治理: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②工程措施:修梯田;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3)生态建设度与量共行:黄土高原的治理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另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解决人地矛盾、也是根本的治理措施。
但是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注重生态、社会、经济效应的共嬴。
5、煤炭基地的建设(1)品种多、储量大、质量好(2)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
重要的煤油生产基地有神府煤田,长庆油田等。
(3)资源开发建设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同步进行能。
6、名胜古迹与黄土风情:信天游、兵马俑、皇帝陵、壶口瀑布、平遥古城等。
第八单元珠江三角洲一、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1、对外开放的前沿(1)位置: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道众多。
(3)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4)条件:①区位因素(地利)——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产品大量销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②人文因素(人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又是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法。
③政策因素(天时)——国家制定了特殊的经济政策。
(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厦门深圳、珠海、汕头和海南设立经济特区。
)2、外向型的经济(1)贸易(经济特点):产品通过港澳贸易管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至20世纪末,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2)经济模式: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
“前店”指港澳地区,利用海外贸易窗口优势,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扮演“店”的角色。
“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
(3)主要产业:纺织、服装、电子及通信、电子机械、器材、玩具制造业3、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地区经济特色和条件的差异:4、城镇的发展(1)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这些非农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2)城镇化的主要表现:①非农业人口的增长;②城镇数量和规模的扩张。
(3)土地的利用特色: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