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十四、白居易与《长恨歌》

大学语文十四、白居易与《长恨歌》

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 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 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 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 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 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 再迎归宫中。
17岁为寿王妃 22岁入度道籍 27岁册封贵妃
李隆基(685年9月8日— 762年5月3日),即唐玄 宗,先天元年(712年)至 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 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 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代 极盛时期的皇帝。一生前期 励精图治,英明有为,开创 开元盛世;后期纵欲荒政, 昏庸误国。历代帝王中颇有 争议的人物。
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 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 ,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 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 的遗憾。
“长恨”的原因
恨之内因 荒淫误国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恨之直因 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诗结构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 、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 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 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 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 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寄托心情 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 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 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 正式结婚。《长恨歌》并不 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 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 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 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写 作意图是什么?
开元盛世
杜甫《忆昔》其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二)创作缘起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 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长恨歌》作于周至尉 时,当时诗人与王质夫、陈 鸿游马嵬附近游仙寺,说到 了当地流传的明皇与杨妃爱 情故事,在王质夫鼓励下, 写成了缠绵悱恻的《长恨 歌》,陈鸿也写了《长恨歌 传》,诗人曾自诩“一篇长 恨有风情”。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4 杂律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 赋得古原草送别》、
三、《长恨歌》
2 .感伤诗 此类诗是感于一
时一事而作,《长 恨歌》和《琵琶行》 是白居易感伤诗的 代表作品,是唐代 长篇叙事诗的杰作。
3 闲适诗 或是抒写恬静闲适的生
活情趣,或是写景抒情, 或是赠答唱和之作。其思 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逊于前 两类,但其中也有些写景 抒情的名篇,《暮江吟》、 《钱塘湖春行》等,艺术 价值较高。
1.任用姚崇、宋璟做宰相。千秋忠义之士高力士(中立而不 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儿不犯)。君明臣贤。 2制定了彪炳史册的典章制度。中国最古老的行政法典,中国 最完备的礼仪规章。 3.确立崇高的国际地位。长安是世界的中心。有朝贡关系的 国家70国。“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 4.国富民强。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 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5.人才辈出。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岑参 、张九龄生活在唐玄宗时代。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积极从政,屡次上书 请革弊政,甚至当面指 责宪宗李纯。克尽职守, 为民请命的政治态度也 支配了他的创作思想, 《秦中吟》、《新乐府》 就写于此时。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 罪于文章”。
被贬江州
815年,宰相武 元衡遇刺身亡,白 居易上表主张严缉 凶手,被认为是越 职言事。 贬为江 州司马。
琵琶行
修筑白堤
晚年信佛
2.远祸全身。诗人生活在唐王 朝日趋衰落、天下多故的时期, 宦官擅权、方镇割据,党争激 烈,一个正直之士,随时可大 难临头 。
白氏后期奉信佛道 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二 、白居易的诗歌分类
编为四类(1300): 一讽谕诗,包括题为“新乐府”者. 二闲适诗,“知足保和,吟形于叹咏者” 四杂律,“五言七言,长短绝句,自一百韵至 两韵者。”
1. 白居易的讽喻诗 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的《秦中吟》及《新乐府》五十首。
总体上说,都是作者关怀现实,关怀社会问题,企 图对不良的社会现象加以纠正的产物。 《杜陵叟》写朝廷虽颁布免税命令,但人民没有受到 实惠,毫不留情的斥责了那些下层具体执行行政命令 的贪官污吏。 《卖炭瓮》写”宫市”对市区商民以及近郊农民所造 成的痛苦。
作者认为是感伤诗。其实 ,第一部分讽喻唐玄宗朝 的政治现实,后三部分是 感伤凄美爱情。
白居易将爱情悲剧和政治 悲剧水乳交融在一起,爱情悲 剧缠绵悱恻、动人心肠;政治 悲剧寥寥数语却讽喻深广。白 居易既讽喻了唐玄宗的重色倾 国不思重贤思治国,也赞扬了 唐玄宗和杨贵妃对爱情的坚贞 。这种对政治的讽喻和对爱情 的歌咏将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十 月赴任杭州刺史。曾 修筑杭州西湖蓄水灌 田。人们为了怀念他, 把这个湖堤命名为 “白堤”。
元白诗派
贞元十六年 (800),29岁的白 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 第,结识元稹,遂成 莫逆之交,他们被后 人并称为“元白”。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白居易根据史实, 再杂糅民间传说, 从中蜕化出一个回 环曲折、婉转动人 的故事。
讽喻主题说 爱情主题说 双重主题说 隐事说 祸水说 感伤说 自伤说 多重主题说
三、《长恨歌》的主题
讽谕说 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 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 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 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 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 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 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 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 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 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 果自尝。
悲剧的制造者与悲剧的受害者
这是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 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 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 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 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 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 受者。
(四)解题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不能长爱,所以长恨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居大不易"。
长安米贵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 送别》
11岁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 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 —徐州符离。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 邻居女子湘灵相识相恋。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 考上了进士,回符离,恳切向母 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母亲拒 绝了。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 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 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 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母亲 ,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 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 的错误,并多次写怀念湘灵的诗 。直到37岁,经人介绍与同僚杨 汝士的妹妹结了婚。
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 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 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 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 《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 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 “补察时政”,“泄导人 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 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
新乐府运动
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1.寻求精神寄托。他于元和 年间,迭遭贬抑,心境苦闷,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读谢灵运诗》),于是 崇信佛道,寻求安慰。
爱情说 李杨爱情贯穿全诗,作
者同情与赞美大于批评。 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 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 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 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 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 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 意义。
双重主题 折衷讽谕说与爱情说两说分歧。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 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 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 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 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 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 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 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 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 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1. 忽略了哪些历史细节? 2. 怎样描写杨贵妃的美貌的? 3. 怎样看待李杨之间的关系? 4. 纵情贪欢的后果是什么?
第一层到“一朝选在君王侧” 写入宫。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爱情无果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 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 应凭栏杆独自愁。
三登科第
二十九岁举进士,三十 二岁又以“拔萃”登科, 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 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 科”,以第四等入选,由 校书郎为周厔县尉。不久 又为翰林学士,左拾遗, 这就是他自负的“十年之 间,三登科第”。
第七章 一篇长恨有风情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教学目标 ⒈白居易生平和诗歌创作 ⒉《长恨歌》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⒊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历史原因
一、白居易生平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
香山居士,卒谥“文”,后人又 称为“白文公”。一生经历代、 德、顺、宪、穆宗五朝.
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 (公元772年2月28日), 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