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

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


四肢骨转移瘤
肘膝以下少见(9.6 %) 腕踝以下更少( 0.63%)
溶骨型占90%以上 骨膜反应少见
髓腔型转移常见,皮质型转移仅占2%
长骨转移瘤
小转移灶
骨髓内转移瘤
成骨性转移
成骨性转移
与畸形性骨炎鉴别
成骨转移椎体不增大,而畸形性骨炎椎体外形增大
长骨成骨性转移
混合性骨转移 骨外形可增大
• 椎体破坏,易累及附件,特别是一侧椎弓根破坏呈现“独眼征” • 椎旁可见实性软组织肿块 • 椎体压缩,后缘呈弧形膨突 • 椎间盘通常不累及 • 肋骨破坏或密度增高,骨盆溶骨性破坏
C3附件缺失
椎弓根缺失
女,35岁。腰背痛2月。

男,74岁,腰痛1年,近来右下肢疼痛。

多椎体侵犯,椎间盘保留
黑色素瘤骨转移
肺 癌 跟 骨 转 移
•年龄 •病史 •熟识转移瘤各种表现 •查找原发灶 •必要时活检
• 多发性骨髓瘤 • 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脆性骨折 • 骨淋巴瘤 • 白血病骨浸润 • 单发转移:与原发性骨肿瘤鉴别 • 成骨性转移需与良性硬化性骨病鉴别
可编辑
• 男性患者前列腺癌和肺癌占80%。
• 儿童主要是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
• 从理论上任何恶性肿瘤都可发生骨转移,但中 枢神经系统肿瘤和基底细胞癌罕见有骨转移。
• 多发生于40岁以上。 • 好发中轴骨、其次为肢带骨近端,肘膝以下少 见。
• 骨转移瘤可发生于原发肿瘤手术后10~15年。
• 骨痛为常见症状,但偶尔可无疼痛。
田军
教授、主任医师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X线诊断研究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骨关节学组委员 山东省放射学会委员 山东省影像研究会骨关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放射学杂志审稿专家 医学影像学杂志编委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田

• 转移性骨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约占恶性骨肿瘤的75%。 • 尸检30%的癌症患者有骨转移,在全身各部位转移瘤中仅次于肺
• 此种反应性成骨有两种形式。 1.存留的松质骨表面产生新的类骨质,致使骨小梁增厚பைடு நூலகம் 2.成骨细胞被刺激,在原来的骨髓间隙内形成新的骨小梁。
• 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占 原发灶的85%。其他包括胃癌、结肠癌、膀胱癌、 黑色素瘤,神经源肿瘤等。
• 女性患者乳腺癌占原发病变的70%,其余30%是 甲状腺癌、肾癌和子宫(颈)癌等。
• 最常发生于股骨、胫骨和肱骨。 • 多见于肾癌、甲状腺癌或乳腺癌的转移。
肾癌骨转移 附壁结节高 强化
男,72岁。甲状腺 癌术后2年。 左股骨转移
透明细胞癌骨转移
肺癌骨转移
跟骨囊状转移(乳腺癌)
男,48岁
肾癌患者
一个半月后病理骨折
病理:鳞癌。来自食管
肺癌骨转移


女,38岁
• 2. 腔—椎静脉途径:胸腹部恶性肿瘤经腔静脉与椎静脉吻合
支进入Batson’s venous plexus。
Batson’s venous
溶骨性转移: 恶性肿瘤分泌一系列破骨细胞刺激因子,增加 了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动,诱发了骨质吸收,而不是恶性细胞
的直接作用。
成骨性转移
• 并非肿瘤细胞成骨,是肿瘤细胞分泌刺激因子引起的反应性成 骨。
可编辑
骨转移瘤少见表现
• 孤立大块状转移 • 囊状膨胀型转移 • 皮质型及骨膜型转移 • 弥漫性象牙质样转移 • 腕踝以下骨转移
女,63岁
透明细胞癌骨转移
男,46岁。右腿痛一年半,伴有肿块一年。
肾癌骨转移
• 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溶骨破坏,边缘可有轻度硬化和不同程 度的膨胀。酷似骨囊肿或骨巨细胞瘤等。
转移和肝转移。 • 骨转移瘤影像表现复杂多样,其少见表现可被误诊,检查方法
不当则易漏诊。
男,65岁,腰腿痛,三月前按 椎间盘突出行微创治疗,近月 来疼痛加重,夜间影响睡眠。
• 转移方式:瘤栓随循环体液移动、种植。
• 1. 淋巴—血液途径:大部分瘤栓经淋巴系统和胸导管被携带到 中心血循环系统,再由动脉输送到外周。
影像学检查方法
• 平片 • CT • MR • 核医学
1.溶骨型转移:占75%, 早期呈虫蚀状破坏,后期融合呈斑片状或团 状,骨皮质残缺,可伴软组织肿块, 极少有骨膜反应。
2.成骨性转移:多发棉团样硬化或弥漫性硬化,多数骨外形不增大。
3.混合性转移:前两者演化而来,约占10%。
4.转移瘤常为多发, 孤立性转移只占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