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版第1讲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2019版第1讲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2019版第1讲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阶段特征]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那么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一】政治上——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1.夏、商、西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约公元前2070年—前770年)(1)王位世袭制: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分封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3)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血缘为标准)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改革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那么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3.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君主专制制度①秦朝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②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2)中央集权制度①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②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

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3)选官制度①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这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②两汉:察举制。

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4)监察制度①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②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二】经济上——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1.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2.手工业(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3.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

(5)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秦汉统治者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三】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

2.春秋战国时期(1)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派,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字、文学艺术: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4.两汉(1)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科学:造纸术、«九章算术»(数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学)和«氾胜之书»(农学)等。

(3)文学:汉赋代表了汉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

1.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反映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1)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出现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2)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

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文化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反映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1)从经济上看: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正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2)从思想上看: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间的关系(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

(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

(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5.从社会现象角度考查统治政策的调整(1)从抑商政策角度考查对秦汉商业措施的认识。

如汉代推行盐铁官营及专卖制度,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达。

要从统治稳定与商业发展角度,辩证地评价统治者实行专卖制度的影响。

(2)从土地兼并角度考查汉代统治政策调整与庄园经济的特点。

如汉武帝时通过刺史制度监督地方豪强地主势力;汉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汉代地主庄园经济的扩大和集体耕作模式的形成等。

6.汉武帝时期促进〝大一统〞形成的措施及影响(1)政治:改革官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形成中外朝的中央机构;地方上,设置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颁布〝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封建王朝达到鼎盛。

(2)经济: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从经济上巩固了政治统治。

(3)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政治统治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考向一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真题引领——已考视角···································································1.命题点:周代青铜器铭文的历史价值(2019·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