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演讲稿之演讲与口才公开课

演讲稿之演讲与口才公开课

演讲与口才公开课【篇一:演讲与口才》大学公开课笔记】《演讲与口才》大学公开课笔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小玲教授的速度和程度)人际关系 = 善良(真诚) + 沟通沟通 = 听 + 说(成败是说出来的,机遇是听出来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干什么吆喝什么”说-口才,“口才”是用艺术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话不在多,达意则灵”------------------------------------第一讲,口才概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言之有序,言之有情1.成功与口才德,是口才的灵魂;才,是口才的核心;学,是口才的基础;识,是口才的方向;胆,是口才的条件;情,是口才的保证;体,是口才的前提。

能说话+会说话=说好话。

2.口才的类型及构成要素★口才类型:应用上——日常谈话、竞选演讲、调查访谈等;形式上——朗诵、解说、演讲、辩论、主持等;★口才的构成要素:(1)口语表达能力:口才的基础,口才的主要内容。

(2)听话的能力:会听话的耳朵。

“机遇是听出来的”(3)体态表达语言:人的情感表达由三部分构成:7%语气词+38%声调+55%体态。

行为语言要坚持三原则:①准确性原则;②适度原则;③自然原则。

(4)心理素质:对自己情绪情感的控制和对听众心理的把握。

(5)认知思维: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人际交往意识:交往要以对方为中心。

(7)人格魅力:学会做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 8)知识面、阅历和智慧:话题就会多??多看,多听,多问,多写,多记,多思,多学,多练附:口才构成的三要素(四要素):说话者、信息、听话者、(环境)3.口才的功能(1)口才的社会功能:①政治生活中的鼓动辩驳功能②经济竞争中的攻关谈判功能③教育活动中的传播感染功能④日常生活中的协调沟通功能(2)口才的艺术审美功能:①说话者②说话内容③听众★口才训练的基本方法:①敢说;②坚持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③勤说、勤练。

(口才像游泳,要像下水练游泳一样找场合练口才)(本讲结束语:“口才能助你成功,口才能加速你成功!”)-----------------------------第二讲,演讲本质:1.演讲的本质及类型演讲 = 演(辅)+ 讲(主)★五个要素:演讲者,听众,信息,环境,反馈★类型:- 让人知,让人信,让人激,让人动,让人乐(从功能上分); - 主题演讲,即兴演讲(从表达形式上)- 政治演讲,生活演讲,学术演讲,法庭演讲,宗教演讲(从内容上分)2.演讲的特点、作用及功能★特点:现实性、艺术性、真实性、道德性★作用功能:促进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3.演讲的特征及其他★特征:独白式的现实活动言态表达(三方人物、四重联系、五个环节)★演讲及其他的关系:演与讲(讲为主,演为辅)演讲与朗诵演讲与报告演讲与口才(演讲是口才中的口才)★演讲需要准备、需要学习、需要技巧(本讲结束语:“人人都要学会演讲,人人都能成为有口才的人!”) ---------------------------第三讲,演讲的听众:1.听力技巧(演讲的目的是向听众传递信息)听,是一种技能,是主动行为。

听众的配合是完成演讲的重要因素。

演讲是听众的一部分,听众也是演讲的一部分。

(互动)听众的主观因素靠演讲者来激发。

2.听众的心理及类型(康维尔,一个主题,6000次演讲,《火星的钻石》)★听众的心理特点:①听众的注意(指向性、集中性)②听众的态度(抓住听众的认知和情感,进而意向)③听众的心理需求(满足听众)④听众的从众心理★打动听众心理的方法:- 树立声誉和威望,激发听众的信赖感和注意力- 诱导听众情绪,换发听众激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 强化听众意识,满足听众心理需求(幽默)- 掌握听众的认知心理,与听众达成共识例如:10分钟的演讲,前3分钟要抓住听众(变换你的多样性,高音、低音、慢、快语速的变化,用停顿的办法打断喧闹)(学生实例讲评:竞选班长演讲)★听众心理类型:- 肯定相容型- 否定相斥型- 中庸淡漠型(演讲时注意转化中庸淡漠型为肯定相容型)【篇二:演讲与口才,公开课】篇一:视频公开课“演讲与口才”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视频公开课“演讲与口才”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摘要:“演讲与口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

同时,教师观念的转变也是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演讲与口才;主体性教学;教学观念转变时代需要口才,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需要口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频繁,口语表达才能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标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在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而在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中,关键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口才和交际能力。

卡耐基认为,在都市化的社会里,一个人不论在就学或从事任何职业过程中,当众说话都是不可避免的。

真正的口才是一种才能,是一个人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标志。

当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际交往的扩大,给口才与演讲艺术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天地和舞台。

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口才,甚至将其视为与电脑、美元等同的三大战略武器。

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早已把语言类教育作为美国中小学必修课程,许多大学也开设了这门课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不少大专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程。

实践不断证明该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是极其重要的。

“演讲与口才”课是当今大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应用能力培养课。

其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该门课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演讲与口头表达能力。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创新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必然日益紧迫地提上教学日程。

总结多年教学,笔者认为,仅凭课堂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阐释和演绎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回到实践,即“演”与“讲”的教学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此,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重视实训是课程重心所在。

一、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歌德说:“理论永远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在演讲与口才能力形成的过程中,理论也永远是灰色的,只有实践之树才能常青。

因为口才的形成与演讲水平的提高,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训练,任何理论都不能代替实践本身。

因此,“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把当前以理论为主的演讲课改变为以实践为中心的训练课,学生参与,学生实践,使学生在掌握演讲理论和技巧的同时逐渐形成能力,从而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目的。

具体说来,就是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笔者主要采用了三个方面的做法,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和精神,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1)丰富教学环节,创造学生训练平台。

针对该课程内容广泛、实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模式,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第一,穿插案例,组织课堂讨论。

例如在介绍“演讲稿的写作”时,选取了一些精彩的演讲稿,介绍给学生。

在讲授“求职面试口才”时,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让学生提前热身,设计了“模拟招聘会现场”,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中,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求职面试口才的知识。

另外,经常设置疑问,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如让学生上台说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学生关心各类话题程度的高低,确定讨论题目,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并针对发言人演讲的优点及不足进行点评,点评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案例讲授和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锻炼了演讲能力。

第二,加强实战训练。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演讲、提高口才的积极性,时刻让他们感受到口才与自己未来的求职、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以练为主,以讲为辅的教学方式,做到精讲多练,一课一练,课内外结合,在学中练,在练中学。

在实践中创造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使学生在练习中加深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的理解,推进学生演讲才能的培养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片段练习与即兴演讲相结合。

如由教师出题目或提要求,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写演讲稿,或是做单项练习,创设不同形式的演讲开头与结尾等。

同时,可适时穿插进行一些即兴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是学生个人某项演讲设计,也可以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演讲不求完整,只注重对课堂知识的吸收与消化。

第二种是多维情景模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体推进。

这是“演讲与口才”课的实体演练,一般两个教学单元之间安排一次。

在这种实体演练的过程中,教师的“引”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明确题旨,激活演讲氛围,而具体的演练则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实际操作中可分两步走:第一步,竞聘演讲比赛主持人或课代表。

为了激发学生的演讲积极性,笔者在上课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多维情景模拟,让同学通过竞聘演讲的方式获取演讲比赛主持人或课代表的角色。

第二步,按演讲主持人的整体设计安排,由主持人主持,课代表配合,进行全班演讲实训课演练。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听众和欣赏者坐在讲台下,认真听学生演讲,适当作点评,并于演练结束时做一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2)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的口才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得到提高。

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死板和沉闷,会使学生思想上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产生紧张感,从而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

因此,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勇于表达,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一,融洽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才能获得充分表现和发展。

所以,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要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让学生觉得师生平等,使学生身心愉悦。

同时,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通过非言语行为,如亲切的目光、友好的微笑、得体的手势来表达对学生的感情。

这样,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容易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表现。

第二,营造激励氛围。

课堂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尽情展示、实践和创造的大舞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创设人人敢说、愿说、会说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认真训练。

只有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充分张扬个性,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轻松愉快的感受中做课堂的主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