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六单元第5课时

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六单元第5课时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资源:
长度不一及长度相等的竹竿、卷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二、实践探素,发现规律
(一)量量比比(小组合作完成)
提出要求:
1.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1)按要求填表。

(2)计算竹竿与影长的比值
(3)讨论:根据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4)引导总结: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议议做做
提出要求:
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假设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的影长是多少?
(1)学生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
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实践操作: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你的方法行不行。

(1)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影长及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并把结果填在下表里。

(2)由学生各自算一算大树的高度。

(3)小组讨论各自的想法。

(4)提问: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

这样计算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根据求大树高度经验,让学生计算教学楼和旗杆的高度。

四、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你学得开心吗?
五、课外作业
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板书:
同一时间,同一点地,物体的长度和影长成正比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