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塞诗

边塞诗

第三节边塞诗【边塞诗概述】自秦汉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边境掳掠人口、抢劫财物的行为就一直没有停歇,史称“边患”。

边塞诗就是一种以历代的边塞防卫为前提和背景,集中表现边塞各类题材内容的诗歌。

边塞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其内容围绕着“战争”、“行役”与“怀乡”展开。

其主旋律是爱国精神,洋溢着豪迈的气概与必胜的信念。

但也不乏悲凉感伤情怀的流露。

所以如果将《诗经》时代视为边塞诗的滥觞期,那么秦汉则是其发展定型期、魏晋是过渡期,唐朝是成熟、巅峰期。

宋明虽有低谷,但是清朝又出现边塞诗的新气象。

以唐朝为例,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多边塞诗写作圣手,例如王昌龄、高适、岑参、李益、李颀等等。

其原因就是国家的拓边主义政策有效地激发、唤醒了唐代士人的开拓外疆的抱负,而边塞诗就成为这种情感的产物。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边塞诗中的浓郁的汉代情结。

例如出现了“以汉代唐”的情况,但凡是唐朝的事物,都冠以“汉”字,即汉将、汉兵、汉月、汉关等。

同时,汉代英雄,诸如卫青、霍去病、班超、马援等人也经常出现于文人的笔下。

【知识点】1.与战争相关联的器物:干戈、旗鼓、战车、号角、狼烟、烽火、辕门。

2.与战争相关联的地点:玉门、阴山、黑山、瀚海、凉州、黄河、长城。

3.与战争相关联的人物:可汗、吐谷浑、胡人、单于。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鼓角、琵琶、胡琴、羌笛、胡笳、芦管。

5.边塞诗中常见的标题:《从军行》、《凉州词》、《出塞》、《征人怨》、《关山月》。

所以判断一首诗是否是边塞诗,只要抓题目、抓注释、抓意象即可,其中抓意象最为牢靠。

【品味寄托】关于边塞诗的情感寄托,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切入,思考。

第一、环境描写角度。

理解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对典型意象的把握,挖掘典型意象所构建的意境氛围,进而有效体察边塞的地域特征、诗人的情感内涵。

例如,如果参与者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边塞自然风物的话,那么其笔下的景物应该是“雄浑壮阔、奇丽峻峭”的,例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笔下对火山、雪海等描写,雪海描写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如果参与者是以消极的心态来观照边塞自然风物的话,即无法忍受狂风、暴雪、炽热等极端恶劣天气条件,那么边塞给予其印象就是“萧条肃杀、荒凉苦寒”。

另外,有时候阴沉凝重的自然环境的刻画,其旨在渲染战事的紧张,一触即发。

例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而第二句是红旗半卷不仅是因为急行军的需要,同时也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第二、戍边战士角度。

如果戍边战士是以积极地心态来看待从军边塞的话,其情感取向大概如此:渴望通过武功来建功立业(这是科举应试之外,士人的另一种人生抉择。

杨炯《从军行》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士人有着虽死犹荣、视死如归的气质,例如王维的《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其情感基调是“慷慨悲壮”的,始终充满一种战争必胜的信念。

(如果注释标明击败敌人的背景,那么诗中多为此种情感的流露)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如果是以消极的心态来审视边塞生活的话,戍边战士显然是充满了厌战情绪,其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是边塞环境的恶劣艰苦,是戍边战士无法长期忍受的。

其次是战争破坏了人们正常和平的、温馨的家庭生活。

例如李白《子夜吴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最后是思念家乡、挂念亲人。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三、旁观者的角度。

如果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旁观者则会对那些投笔从戎、主动请缨的士兵进行礼赞。

同时希望边关停止战事,民族能够尽早团结统一。

如果战争的非正义的,或者因为国家的衰落而引发的,那么旁观者表露的是:对生活于塞外艰苦生活的戍边战士的同情,控诉战争的罪恶,讽刺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昏庸腐朽。

例如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另外,有些旁观者也吐露了一己之私怨:不被重用、壮志未酬。

例如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高考真题汇编】(2012年湖南卷)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䴙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诗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2010年安徽卷)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010年新课标)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2009年全国卷2)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007年山东卷)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006天津卷改编)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①碛(qì):沙漠。

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005年重庆卷)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高考模拟题精选】(重庆市名校联盟2014届高三三诊)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中的“喜”字。

(北京市东城区2014届高三12月联考)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纳兰性德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

②泠泠: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广东省佛山市2014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塞下曲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问题:这首边塞诗的主题与众不同,别有新意。

请简要分析。

(贵州2013届高三适应性检测考试)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首联哪一个字堪称全篇“诗眼”?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2.尾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辽宁省实验2013届高三一模测试)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问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高考真题汇编】《度破讷沙》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岁暮》1.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未暮年,一漂泊异乡,政治上被玲落,孤独寂寞;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雨雪曲》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军城早秋》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出关》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凉州词》1.诗的首句描写了黄昏时分,边城阴雨绵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的景象,渲染了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或阴沉抑郁的气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