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融先贤吴子华

吴融先贤吴子华

千年沧桑话吴融
————吴融先贤吴子华
马省山、陈晓红
2015.1.12 吴融村位于昌安门外15公里处,其村名始于宋祥符年间,此前村名叫芙蓉村,因村内有东盛溇,古植芙蓉,茂密繁盛故名;也有叫“西雾村”的,相传因村庄位于端河之西,早晚芙蓉林里烟雾缭绕,所以成了芙蓉村的别名。

吴融村是古今闻名的大村落,古村规模庞大,旧时有谚语曰:吴融大地方,十楼九祠堂,双庙五庵堂,机坊和酱园,前当加后当。

吴融村是唐代诗人,博学鸿儒吴子华的故里。

子华姓吴名融,自幼刻苦好学,文思敏捷,文字德行卓著,能善诗文。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中进士,后随宰相韦昭度奉圣明讨伐逆臣陈敬瑄任书记职。

从此他远离故土,浪迹天涯。

唐天复元年(901年),吴融58岁,乱臣宦官被诛,昭宗皇帝拨乱反正,各地官员齐来朝贺。

吴融最先到,奉旨草拟诏书十余篇;融挥笔一气呵成,且恰到好处,甚合圣意。

皇上赞其为口诛笔伐之佳作,大为赞赏融之文才,晋升其为户部侍郎。

此事朝野一时传为美谈,吴融名声就此大振。

不久动乱又起,逆臣逼官,京师大乱,昭宗被阉党刘李述挟持而去。

但此时吴融不在京,正在家乡忙于筹划搬家事宜。

在他58-59岁时,他绘了一幅游山水图,赋《废宅》诗一律赠与乡邻。

依依惜别了被其誉为“武陵源”的故乡——吴融村。

迁居剡东,《废宅》诗曰:风飘碧瓦雨摧垣,却有邻人与锁门。

几树好花闲白昼,满庭芳草易黄昏。

放鱼池涸蛙争聚,栖燕樑空雀自喧。

不独凄凉眼前事,咸阳一火便成原。

当年阉党铲平,昭宗回朝后十分思念吴融,复授吴融为翰林学士。

承旨,后在任上卒,享年六十岁。

其子扶榇回故乡,葬于古虞(今上虞)汤浦。

其长子封为会稽刺史。

宋真宗封吴融立祠于廿四都西雾,并立碑以示纪念。

《吴公祠碑记》记载:“公姓吴,讳融,字子华,生于唐会昌四年(844年),卒于唐天复三年(903年)。

文字德行卓著。

唐代吾乡为桑梓地,偏近海滨,民不知理,公劝耕读,兴孝悌,遐迩化之俗,皆成仁里也,后人思之,遂以公讳名其村。

”吴融后裔每年都会定期来吴融村吴公祠参拜先祖,他们不论辈分尊卑,一律称吴融为吴公。

时过境迁,吴融古居遗迹早已荡然无存。

原融洽村委门前,古大木桥北岸东侧曾立过一块石碑,高约3米,宽1米多,上书“唐吴子华先生故里,民国十二年里人钟寿康敬立。

”笔力雄劲。

钟寿康是吴融钟氏北宗之后,曾任四川嘉陵道道尹,辛亥革命后任萧绍塘务局局长,管理自西兴经宋家溇至楝树下一线的塘闸。

原绍兴第六米厂就是他的祖居,现为私营企业瓶盖厂。

此碑在文革中作为“四旧”而被毁。

2006年秋村委找到了该碑残体(已被分解为数块条状石),但其字迹毫无损伤,仍清晰可辨。

找到后一直寄放在就近村民钟张明家中。

默默无闻的排下弄堂已不复存在。

新农村建设中拓建成了村中心的公路。

吴公祠就建在原弄堂中段坐南朝北处,石碑早已不知去向。

塑像在文革时被毁,材料被瓜分,房子占位民宅、吴公祠斜对面就是吴融故居遗址,原先有一座石碑坊,上书“子华故里”,系宋代所建。

清咸丰辛酉之役,太平军游兵窜入吴融,毁牌坊,乡人马传谏大骂不绝口,遇害。

后朝廷追封为云骑尉。

子孙世袭,直至清廷灭。

牌坊虽然没有了,但后人还是习惯地称此弄堂为牌下弄堂,直至现在成为了中心公路。

光绪年间,此地又重立一块石碑,但早已不知所踪。

2005年10月,村民钟阿
明在自家住宅堂前发现了该碑,马上汇报了村长,并主动献出此碑。

但见碑高1.4米,宽0.45米,用古朴苍劲的隶体斗方书写“唐吴子华故里”,右边是“光绪丙戍年”,左边落款为“庆山钟之英重立”。

之英普名爱橍,原名大橍,庠名之英,字北山,号庆山,生道光丙申(1836年),邑庠生,于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纂辑宗谱。

在整个会稽钟氏中,他编的宗谱最为严谨,各宗谱多有他的文章转载。

可惜的是此碑得而复失,不见了踪影、
曾经一度,吴融村被改为星联大队和融洽大队,但人们仍一直习惯地以吴融称她。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牌下弄堂扩建成了现代公路,并在出口处原小溇底溇口改建石桥一座,起名“子华桥”。

在桥西南侧建造了“子华亭”,四周几树好花,满地芳草如茵。

2008年底,吴融籍马氏诚忍堂后裔,书画世家,百年老字号“静文斋”传人马静先生(马继宗第31世孙)为“子华亭”亲笔书写;亲自制作木刻牌匾赠与村委,挂于“子华亭”中。

其堂兄马友杨在原成都军区离休,老将军,其叔马孝京在成都于2014年农历九月廿六庆祝百岁华诞,五世同堂,子孙绕膝。

在吴融纪念物的屡毁屡建中,可见吴融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