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缺陷
作者:李海明
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17年第07期
摘要:十八大以来,政府再次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计划。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历程,国有企业已经逐步政企分开,但是在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及公司治理中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公司治理体系包含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前者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和关键,后者是公司治理的动力和保障,并且后者的有效运行要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进行,两者协调有效的运行才能使公司治理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关键词: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缺陷
一、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
(一)股东大会存在的问题
1.股权高度集中,且所有者缺位。
国有企业控股股东代表的是国家,是国有股的政府代表,但大股东并不是国有企业真正的股东。
在实践中,国家同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没有划分清楚两者之间的界限,最终结果是多个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拥有监督管理权力,这使得国有企业因经营目标不统一而充满冲突。
2.“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国有股的持有单位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局、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或由主管部门变名而成的公司等,他们各自的行政目导致了他们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出资人的目标,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他们会选择损害所有者的目标,但要保证行政因标的完成,不会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为最终经营目标。
(二)董事会存在的问题
董事会是现代公司的管理核心,其行使着公司的经营管理权,董事会代表股东选取并控制经营者。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董事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董事会与经理层的成员过度重合。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这导致我国大多数国企的董事会成员兼职国有企业的高管人员,这就使得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控制力度大大降低。
2.独立董事并不独立。
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立董事主要有经济学家以及与国企相关技术有关的专家组成,虽然他们是来自学术界的专家,但是由于他们都是公司控制人聘请的,因而难以真正做到独立,由此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衡。
(三)经理层存在的问题
经理层是执行董事会决议的机构,其中总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
总经理要对董事会负责。
目前我国经理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大部分仍有企业上级单位或者所属主管政府部门任命,这就极易导致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出现“角色错位”这一现象。
另外,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并不是来自经理人市场,即没有经过市场的竞争与认证,所以他们很难具有提高国企经营绩效的内在动力。
2.经理人员与董事“二职合一”,加大了经理人员的考评难度较大。
这种“二职合一”的管理方式不仅弱化了对经理人员的考评力度与客观性,同时还弱化了整个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控制力度[8]。
(四)监事会存在的问题
国企监事会的设立有助于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利益。
但是,我国国企的监事会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监事会的规模不合理。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成员人数较少,很难担起外派监事的责任,因此需要外派更多的监事人员。
2.监事会的独立性较低。
我国赋予国有企业职工监事权是为了维护经理层的利益,这样不仅会过滤对经理层不利的监事报告,甚至还会向经理层透露外部的监事信息。
这严重干扰了整个监督活动,大大降低了监督效率。
二、国企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公司治理机制主要有决策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激励机制。
(一)决策运行机制不规范
1.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重大的经营决策由国企的经理人员或主管国企的政府官员制定,而这些经营决策的执行者是经理人员,也就是说国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二职合一”,这不利于实现科学的决策机制。
2.其次,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与所有者的利益显然不一致,这使得董事在行使董事会职权时会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甚至出现个别董事控制整个董事会决策的情况发生。
(二)监督制衡机制不完善
1.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
我国国企的监督主体监事会相对于董事会与经营层拥有较少信息。
由于监事会掌握信息的不完全性、滞后性、甚至还会向经理层透露外部的监事信息。
2.监事会成员的激励约束措施存在着错位。
我国国有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并没有为监事会成员设定激励措施与相关的责任,这使得监事会成员的收入仅限于工资,并且也缺乏相应的约束,使得监事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下。
3.监事会成员是由董事会来任命,监事的报酬由董事会决定,这使得监事不能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保持独立,由此难以指望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激励约束机制不对等
尽管我国国企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股票与股票期权激励、剩佘索取权激励和声誉激励等)缩小了经理人员与股东的利益偏差,但是由于我国国企的经理人员多为政府官员,其经营目标并不是实现国有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而是实现自己的升迁。
另一方面,我国国企普遍重视激励而忽视约束,因此目前我国国企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约束机制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体系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不断完善,同时也已形成了一套相互关联的公司治理机制。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郝大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7):37-49
[2]胡一帆,宋敏,张俊喜.竞争、产权、公司治理胆大理论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关系[J].经济研究,2005(9):228-232.
[3]郎咸平.国有企业的绩效分析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新浪财经,2004.9.17
[4]李钢.国有企业效率研究?经济管理[J],2007(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