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精品教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练习题

2019精品教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练习题

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完成16-21题(18分)①“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生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以后,也可能出现在六个月以后,六年以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对此我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造机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工。

而硬币打造机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面积上打出印花来。

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造机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⑥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

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

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发生什么反映。

”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6、作者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呢?(3分)17、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要素?请分条概括(3分)18、第③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2分)19、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⑤、⑥两段的内容。

并分析其作用(4分)20、如果把第②段划线句子改成“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必须要素”好不好,为什么?(3分)21、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说“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本文中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试结合你的体会谈谈看法(3分)16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17①要积累知识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18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19第五段讲的是印刷机和排版术的发明,第六段讲的是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发明。

这两段都是举例论证,证明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20 不好,因为原文中用设问语气更能吸引读者,形象生动地引出论点,如果改为“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必须要素”就不吸引人了。

21言之有理既可事物的正解答案不止一个(节选)“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10.本段论述的观点是。

(2分)1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理由是什么?树立这种思维有何意义?请结合原文回答。

(3分)12.文中加点“这样”“此”分别是指代什么?请结合原文解释。

(2分)13.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作用。

(3分)①“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②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③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二)议论文阅读10、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11、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事物是变化的。

有利于打破习惯思维定势,进行创新。

12、这样:是指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此: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①“不知不觉”说明“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已经成为习惯和下意识里的东西,影响很深。

②“大部分”说明也可能有例外,注意表述的严密性。

③“往往”说明情况的普遍性,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注意表述的严密性。

一.4.本文开头十分精彩。

以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思维方式,接着又以设问的形式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然后告诉我们,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只要(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一旦产生灵感,要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5(“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文章开头设计的问题本身就证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就自然的进入了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错误思维模式的剖析,引出了必须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观点;接着点出寻求其他答案和创造性方式的观点;接着点出寻求其他答案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展开对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论述;然后用两个问题引出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归纳全篇。

全文“起—承—转—合”,过渡自然。

恰当的运用衔接词,第一部分转入第二部分时用“然而”来衔接;第二部分转入第三部分用“不过”来衔接。

)9(略)二.4.浏览全文,使用简洁的文字概述这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5.选文中举了古登贝克尔和布歇内尔的实例,你能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请写在下面6.结合这三段文字内容,试给选文写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或段落。

7.想一想,在你十几年的生涯中,有没有过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的设想或行动?试把你的设想和行动写在下面,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4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5略)6因此,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前提。

)7略)1.“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句中的“之一”一词问什么不能去掉?2.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只是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这段话应该怎样理解?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这个设问句改为“这种创造性思维任何人都具备”行吗?为什么?4.“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这段话前面说“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并非轻而易举”,后面却说这种非凡的灵感产生于极普通、一闪念的想法,这里是不是自相矛盾?1、答案:因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并不是唯一的,如果去掉“之一”就变成唯一的根据,这与事实不符,因而不能去掉。

)2、答案:我们所学的知识只有在现实中运用,才能让知识发挥出作用。

这就是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3、答案:不行。

设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同时设问句在结构上还能起承接、过渡的作用,结构紧密条理清晰。

)4、答案:不矛盾。

因为前面这些非凡的灵感导致了伟大的发明,因而“并非轻而易举”,也因此被称为“非凡的灵感”,实际上它们都是一些普通的、一闪念的想法。

作者这样说,也想告诉大家,任何人都具备这种创造性思维,不止是牛顿等人具有。

)四.阅读课文第8~13自然段,回答问题。

8.这几段文字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第9~1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举例子和讲道理)9、(略)10、(是。

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只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五.1.“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有什么弊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举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不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他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容易止步不前,限制自己的创新思维2、(1)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