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作者:————————————————————————————————日期: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汉语言文学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王丽彩摘要:动作的“方式”是谓语动词的重要语义角色,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动作的方式范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1.方式范畴的研究历史;2.方式范畴研究的重要课题;3.目前方式范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还提出了方式范畴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义范畴方式范畴一、引言跟谓语动词有关的语义成分的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学者关注的热点,在格语法理论的背景下,谓语动词的主要论元“施事”“受事”等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结果”“目的”“工具”“材料”“方式”等在结构主义理论中没有引起注意的语义论元。
谓语动词的方式成分提出得较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动作行为的“方式修饰”、方式的指代等涉及到动作方式的问题。
真正把“方式成分”当作句法结构中的语义角色,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格语法理论在中国的引入,人们由此提出动作有“方式”这样一个语义格。
动作的“方式修饰”虽然提出得很早,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方式成分的研究才在句法组合中展开,开始关注“方式宾语”“方式主语”等,但是研究得较少。
其实动作的方式成分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从方式成分的研究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对方式成分的研究作一个梳理与评述。
二、研究历史简述学界对方式范畴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对表示方式范畴的语法形式的发现:王力(1943,1985)在“副词”一节中分析了“方式修饰”,在联结词一节中讨论了“以”字及其关系位系用来表示方式修饰的,另外还讨论了方式的指示。
吕叔湘(1942,2004)在《中国文法要略》里论述的凭借补词也包括方式状语。
丁声树等(1961,2002)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谈到动词的修饰语里有一类是描写方式或状态的。
从形式上描写了这一类修饰语的特点,“大多数是全部或局部叠字的,或是由并列的同形结构构成的,大概都带‘的’字”。
从上面的研究回顾可以看出,人们对方式范畴的研究一开始是跟“修饰”联系起来,把方式这个语义语法范畴和句法上的状语联系起来。
这个研究思路客观上导致了方式状语提得比较早,方式宾语和方式主语等没有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对象。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
由于受到配价语法、“格”语法理论的影响,学者们提出了方式宾语、方式格。
马庆株(1987)提到方式宾语是名词性宾语的一个语义类别。
孟琮等(1987)把名词性宾语在语义上分成14类,方式宾语是其中的一个语义类。
方式宾语表示“用某种方式进行”,方式宾语的形式特点是,一般都可用“用”把名词提到动词前面。
提前后,名词往往变成定语,后面加上“方式”或类似的词语。
例如“唱A调→用A调唱”“存活期→用活期的方式存”。
鲁川、林杏光(1989)从系统的角度,建立了一个格系统。
共6个上位格,18个下位格,即:主体(施事、当事、系事)、客体(受事、结果、对象)、邻体(与事、伴随、关涉)、方式(工具、凭借、样式)、根由(依据、原因、目的)、环境(处所、时间、情况)。
每个核心谓词都要求有若干个格。
有些格是“必要格”,有些格是“可选格”。
必要格组成格框架。
鲁川认为方式格包括工具、凭借、样式。
这一阶段仅仅提出了“方式”也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基本的语义格,没有对方式格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
由于范畴理论与语义范畴分析的出现,语法学者开始研究各种语义范畴。
如“时间范畴、空间范畴、领属范畴”等,现代汉语中的多种语义范畴得以挖掘研究。
方式范畴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中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吴继光(2003)把方式纳入用事成分。
用事成分指施事在动作的实现过程中所利用、所凭借、所耗费的相关事物,方式成分是用事成分的下位范畴。
徐默凡(2004)首次提出“方式范畴”,并把它归到凭事范畴里,方式范畴是凭事范畴的一个不典型成员。
这两位学者都没有把方式范畴作为重点来独立研究,都是在研究工具范畴时稍带介绍一下方式范畴。
从我们对方式范畴研究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出,方式范畴三个阶段的研究都受到当时语法学界大的理论背景的影响,第一个阶段受到当时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主要从语法结构、句法成分入手来研究。
第二个阶段受到格语法理论的影响,发现了方式格和方式宾语。
第三个阶段受到语义范畴理论的影响,提出了方式范畴这样一个语义范畴。
可见,跟其他句法语义范畴相比,尤其是跟临近范畴“工具”相比,“方式成分”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很多问题还不清楚,非常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目前对方式范畴的研究中涉及到的重要课题。
三、方式范畴的主要研究课题目前有关动作方式范畴的研究,有以下五个主要课题:方式的界定;方式范畴跟相关语义范畴的关系;方式范畴的下位语义类;方式状语的研究;方式宾语的研究。
(一)什么是动作的“方式”“方式”作为一种语义语法范畴,很多学者都对它进行了界定。
鲁川(1994)在《动词大词典》中对“方式”的界定是:事件中所采用的方法或形式。
格标是“用”“以”等。
这是较抽象的,和“工具”“材料”不同。
例如:“他用书面形式发言”“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有时不用格标,例如:“我写仿宋”“队伍走正步”“队列排横排”。
陈昌来(2001)认为方式是句子语义结构中施事者为完成某种动作行为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吴继光(2003)认为方式成分是动作在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等。
徐默凡(2004)认为方式范畴包括自然方式范畴和语言方式范畴。
可以分别描述如下:自然方式范畴:[行为者选择的,行为依据的,方法];语言方式范畴:[方法,施事:选择关系,行为:依据关系]。
语言方式范畴包括方式,方法,态度,语气,姿势,腔调等具体内容,描写的都是行为依据的附加方法。
税昌锡、邵敬敏(2005)对“方式”的定义是:“方式”是境况,即动作行为发生的依凭或因由。
方式是发出某一动作行为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或形式。
可以通过“用”或“以”将名词提到动词前。
例如:唱美声→以美声的方式唱写篆书→以篆书的形式写走方步→以方步的形式走吃小吃→以小吃的方式吃何洪峰(2006)认为方式范畴是对动作行为或性质变化的方法和形式的概括与抽象。
鲁川、税昌锡、邵敬敏注重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来界定“方式”,科学性较强。
都提到了“方式”包含的语义内容是“方法”“手段”“形式”等。
陈昌来对“方式”的定义侧重“一个具体的句子语义结构所体现出来的”,我们同意这个观点。
方式范畴是一个句法语义范畴,方式范畴要通过句子的语义结构来确定。
如“跳探戈”中“探戈”是“跳”的方式,而在“学探戈”中,“探戈”是“学”的对象。
有些动作行为的方式也要通过具体的句子来确定,如“用醉酒解脱自己”中的“醉酒”在方式介词“用”的引介下才能成为行为“解脱自己”的方式。
(二)方式范畴和其他相关范畴的关系方式范畴跟工具、材料范畴使用相同的格标记“用”“以”等,所以这三个范畴容易发生混淆,也有学者对这三个范畴作了辨析。
徐杰(1993)从语法形式的角度说明工具范畴、材料范畴、方式范畴是不同的范畴,初步指出了这三个语义范畴的对立关系。
他认为“方式”“工具”不能以并列词组的形式出现,“工具词”都是由名词性成分充当,而“方式词”一般都是由动词性成分充当。
从三个方面指出方式范畴和工具范畴是不同的语义范畴。
徐杰认为“方式词”一般都是由动词性成分充当”,这个概括有点片面,因为从语料来看,名词性方式成分的数量不少于动词性的方式成分。
袁毓林(2002)认为工具成分的语义特点是自立性和位移性,材料成分的语义特点是自立性、位移性和变化性,即其所指的事物在动作、行为中消耗掉了或者由原料变为成品。
方式成分的语义特点是非自立性和附庸性即其所指状况依附于由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之上。
我们认为袁毓林的概括有点片面,因为句法结构中的工具成分、材料成分、方式成分都有附庸性,都要和具体的动作联系在一起才能确定,不能说只有方式成分依附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上。
袁毓林(2003)还认为工具、材料、方式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不同。
工具可以作“用”的宾语,还能通过话题化而作主语;材料可以作“用”和“把”的宾语,还能通过话题化而作主语;方式可以作“用”的宾语,一般不能话题化。
袁毓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这三个范畴差异的思路,但是我们对他关于“方式”的论断有不同的意见。
周国光,张林林(2003)从语义的角度区别了方式和工具、材料。
认为方式格主要表示抽象形式的凭借,工具格、材料格主要表示比较具体的使用或凭借。
从抽象和具体的角度来区别这三个范畴的还有吴继光,他认为方式、手段也是事物,但一般是无形的、抽象的,而“凭借”一般是有形的、具体的。
我们认为从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角度来区分这三个范畴,研究思路正确,但是三位的结论都有点问题。
从抽象和具体的语义角度来区分方式跟工具、材料不太准确,因为所谓的抽象和具体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因为方式也有具体的,如“开车上班”,“开车”是“上班”的方式,“开车”并不抽象。
再如“用摇头回答自己”,“摇头”是“回答”的方式,“摇头”也不抽象。
学界在研究这三个范畴时,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方式范畴和其他两个范畴归纳在一起,认为三个范畴的上位有一个大的范畴,代表人是吴继光和徐默凡。
一是认为这三个范畴之间是不同的,是对立的,代表人是徐杰。
吴继光(2003)把方式纳入用事成分。
用事成分包括时间成分、方式成分、凭借成分、工具成分、材料成分。
相对于时间成分而言,方式成分、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是非时间成分;相对于方式成分而言,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可以合成凭借成分,这就确立了用事成分四个小类的层次关系。
徐默凡(2004)首次提出“方式范畴”,并把它归到凭事范畴里。
凭事范畴包括“方式范畴、工具范畴和材料范畴”。
徐杰(1993)认为“工具范畴、材料范畴和方式范畴”是不同的范畴,初步指出了这三个语义范畴的对立关系。
我们赞同第一种处理方式,因为语义格是分层级的,把“方式范畴、工具范畴、材料范畴”首先看作是一个大的“凭事范畴”(用事范畴)正是体现了这一观念,这三个范畴都是动作行为的凭借,把它们合并在一个大的范畴里先着眼于它们的“同”,然后再“同中求异”,这样就能较全面地反映凭事范畴的特征和其中包含的方式、工具、材料的特点。
(三)方式范畴的下位语义类“方式范畴”包括较广的语义内容,方式范畴的内部也不统一,所以方式范畴的内部语义类也是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
徐杰(1993)从外延的角度来确定“方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