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视觉与眼球运动
双眼视觉与眼球运动
。。。窗口
正常双眼视觉
• 正常双眼视觉形成的必备条件
双眼中心凹注视,成像象后被大脑感知 向各方向运动,双眼协调一致,视轴始终平行 被注视目标形成物像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相同或近似 正常视网膜对应
双眼视觉
• 下列情况双眼视网膜上形成的物象不同
屈光参差,两眼视网膜上物像的大小、清晰度不同 颜色,视神经和黄斑区器质性病变能引起知觉水平上的颜色差异 亮度,单眼轻度白内障等屈光间质混浊会引起视网膜物像亮度不同 斜视,两眼视轴偏斜后,视网膜上接受不同的物像
双眼视觉
• 形成双眼视觉的基础反射
代偿固视反射,定位固视反射, 再注视反射, 融合反射,调节和集合反射, 前庭-眼反射,由耳迷路和颈部肌肉调整平衡
双眼视觉的价值
灵长类中,人眼知觉性特征之一是高级的双眼立体视觉 立体视明显有助于深度感判断、稳定感觉和运动融合 双眼视野比单眼视野大至少30° 双眼图像总和的对比敏感度明显地增强(约40%) 有助于晚上开车和在低照明条件下工作 为眼-手协调近点的工作提供优势
六 条 眼 外 肌 的 神 经 支 配
Ⅵ
E-W Ⅳ
斜视的双眼视觉改变
复视(diplopia)与混淆视(confusion) 抑制 (suppression) 异常视网膜对应 偏心注视(eccentric fixation ) 弱视 (amblyopia)
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调节性
发病年龄多在2~3岁
微小内斜视
斜视度≤+8△ 小的屈光参差 轻度弱视 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
‘重在解释’
男,7岁,诊为‘左眼弱视’ 遮盖治疗3 年
矫正视力:右:1.0;左:0.7 屈光度: 右: +1.50D;左: +2.25D 斜视度: +8△ 同视机: Ⅰ:0°,颜氏:100″
婴幼儿型内斜视
6月内发病 缺少调节性因素 3个月内常出现间歇性斜视 斜视角度大而恒定 交叉注视 可有轻度外展减弱 治疗
Each point of the retina must correspond
each point as a small area a small degree of disparity between the two images The brain uses this disparity to generate depth or distance perception, termed stereopsis
250
头部矢状面(视轴)
上直肌: 上转、内转、内旋
230
230
下直肌:
下转、内转、外旋
外转250查上下直肌
510
内旋
手术区
下转
黄
斑
外转
外旋
上转 外转
510
鼻侧
上斜肌 上直肌
颞侧
各
眼
上直肌
外
下斜肌
肌
的
主
要 与
外直肌
内直肌
次 要
上斜肌
作 用
下直肌
垂直肌:直肌内转 斜肌外转
上方肌内旋 下方肌外旋
立体感
英国粉笔艺术家Julian Beever
双眼单视
Panum’s Area (双眼单视区)
水平集合范围: 水平分开范围: 垂直分开范围: 旋转融合范围:
extraocular muscles control systems
AC/A(调节性辐辏/调节)
• 调节与辐辏是两种密切相关的眼生理功能,眼进行调节时所伴 随的辐辏运动为调节性辐辏,将其与调节量之比称为AC/A比率,其正 常值为3-5,即1.00D调节引起3-5个三棱镜度辐辏
视锐
中心凹型 中心凹旁型 黄斑旁型 游走型
用Visuscope检查 注视性质
视力检查
12 月龄组以内婴幼儿双眼视力呈等同性 18 月龄双眼视力出现差异,视觉发育开始出现不平衡状态
视觉刺激与前庭感受器
引用图
前庭的感知作用下,受试者使自身保持与重力作用方向同向
视觉刺激与前庭感受器
引用图
依赖视觉刺激而忽略前庭感受器
手术 术后屈光不正与弱视
异常神经支配
眼位:小角度内斜视 眼球运动:企图外转时急速内下转
异常神经支配
连续斜冠状MRI CN3下干分支入MR 前行2mm,再分支入MR
眼肌电图曾捕捉: 内直肌双重神经支配
Saad N, Lee J. Medial rectus electromyographic abnormalities in Duane syndrome. J Pediatr Ophthalmol Strabismus. 1993
异常视觉经验与斜视
Das VE, Mustari MJ. Correlation of cross-axis eye movements and motoneuron activity in non-human primates with "A" pattern strabismu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7 Feb; 48(2):665-74
眼球运动
扩大视野范围 物像的中心凹固视 实现双眼单视
眼眶-眼外肌-眼球
眼外肌的初始作用是平衡身体 进化,渐与双眼视觉关系紧密
眼眶轴(上下直肌牵引方向) 250
头部矢状面(视轴)
总
腱
环
神经枝
(15mm)
内、外直肌平面及牵引方向与眼球视轴一致。在第一 眼位,收缩只引起眼球内、外转。
眼眶轴(上下直肌牵引方向)
辐辏
调节
English Jiao
Eye centre,TR
超过30%的屈光度≥+4.00D, 会在3岁之内出现内斜视
三棱镜加Maddox杆法
“视疲劳” ‘微小斜视’
条
件:
双
内(隐)斜视
眼
单
视
外(隐)斜视
下(隐)斜视
上(隐)斜视 R/L
结果判断
内旋斜视:上下对顶角可变为锐角,水平对顶角为钝角 外旋斜视:上下对顶角可变为钝角,水平对顶角为锐角
结果判断
a
有融合功能
双眼不动 交替遮盖
正常对应
双眼运动 异常对应
b
右眼为主导眼,左眼抑制。
c
左眼为主导眼,右眼抑制。
d
右眼斜视,黄斑中心凹有抑制
e
内斜视同侧复视
f
外斜视交叉复视
眼底照相 (客观检查)
正常黄斑中心窝位于视盘颞侧缘外2.5PD视盘下1/3处,向下移位过多说明有外 旋,向上移位则说明有内旋
正常AC/A,平均远视屈光度为+4.50D
超过30%,≥+4.00D的患儿,会在3岁之内出现内斜视
出现弱视的机率 明显高于婴幼儿型内斜视
影响因素:疾病、发热或微小创伤
合理配镜原则
男,5岁,2岁斜视,3岁戴镜 矫正视力:右:0.8;左:1.0 屈光度:右: +6.0D;左: +5.5D 裸眼眼位:+15°;戴镜:< +5° 同视机: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