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分析之我见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石。
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一番好好的分析。
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是驾驶备课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学能否取得失效的关键。
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可以注意一下几点:
一对教材整体性的分析
教材的整体性,换句话说也就是教材中知识点的连贯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教材分析是对的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的分析、了解、把握。
有利于教师备课、上课、评价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课程改革。
在语文学科中如果能很好的对教材进行分析,那么就能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和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就可以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经过提炼加工,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必修一为例阐释。
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其特点是专题结构,突出综合整体的思想;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学习板块,每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积累与应用,对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写作,大多由写作指导和学作实践组成。
总之是以人文话题统领、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的块状结构。
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有关选文及其他相关学习材料构成,但学习目标不同。
例如向青春举杯,其包含三个板块: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他们的活动体验的不断拓展。
例如像山那样思考也包含了三个板块: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他们的理性思考的不断深化
苏教版的教材有三种“呈现方式”:
一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二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三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包括三个板块:遭遇战争(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黑暗中的心迹(安妮日记(节选)/[德]安妮·弗兰克)、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
第一板块“遭遇战争”,其“文本研习”的设计是: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
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2)《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叙述,你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那么我们在解读文本,鉴赏作品时可以这样思考:《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我”一直处在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悬念的设置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有许多描写画面感很强,根据你的理解和想像,选择你认为比较能把握的一些内容,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分镜头,和同学交流。
第二板块“黑暗中的心迹”,其“问题探讨”的设计是:
(1)安妮遭受了难以想像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
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安妮说:“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类制止或消灭战争的途径是什么?
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要具有理性思维批判意识,对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
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曾有人批判《一个人的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第三板块“历史画外音”选了两组摄影图片,其“活动体验”的设计是:(1)就一个时代而言,一幅照片所反映的内容是很有限的,但它记录的历史真相发人深思。
第一组照片都表现了战争的苦难,和同学交流面对照片时的感受,对这些照片发表你的评论,说一说它们是从哪些角度记录战争苦难的。
(2)摄影图片记录的虽然是瞬间,也能反映重大主题。
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你对摄影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
那么我们可以在活动中体验思考探究,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游行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丰富的内涵。
为每一幅照片分别拟一段话,作为解说词。
搜集同类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
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照片,向没有见过照片的人作口头介绍。
或者读了安妮的日记,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请给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说明文字。
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你将怎样为她写墓志铭?
总之,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
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单元重难点的分析
单元重难点的分析是教材分析的重中之重。
因为课堂的教学无非就是反复对重难点进行讲解,无论是以讨论的形式,讲授的方式,还是游戏的形式。
如果教师没有把握重难点,那么课可以说是白上了。
对重难点分析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教学设计了。
针对不同的教学重难点,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方法。
什么适合游戏,什么适合讨论,什么适合辩论,都要根据重难点来定。
这样教学才会自然,不那么牵强。
三对教材中透露的价值观的分析
现在的教学越来越注重情感的升华,高中语文教育也不例外。
教材固然重要,但不能拘泥于教材。
教师应做到所教内容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
以上是我对教材分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