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座殿角*作品编号48877446331144215458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实用文库汇编之陕西省交通厅文件陕西省交通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的通知陕交发[2005]143号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交通局,厅直有关单位:《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经2005年5月23日厅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请各单位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省厅科教处。
陕西省交通厅(章)二○○五年六月三日前言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交通部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战略部署,适应全省农村公路发展的需要,切实、有效加强对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指导,陕西省交通厅安排由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承担,有关单位参加,对我省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编制了《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编制工作以交通部《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和《陕西省农村公路发展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我省地域、地形、地质条件、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交通运输需求及农村公路现状等实际,同时,还借鉴了部分省(区)的经验。
《公路法》将公路按照行政等级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道路。
依据《公路法》的这一原则,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本《标准》对农村公路界定如下:农村公路按行政等级划分为县道、乡道和村道。
县道:是指连接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乡(镇)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省道的县际间公路。
乡道:是指连接乡(镇)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建制村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的乡(镇)际间、乡(镇)与外部连接的公路。
村道:是指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服务,连接建制村和居民点,不属于县道、乡道的公路。
本《标准》原则确定,我省县道一般宜采用二、三级公路技术标准,乡道一般宜采用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村道一般宜采用四级或四级以下公路技术标准。
本《标准》是为解决我省村道允许采用四级以下技术标准而制定的,在《标准》中称为外延级。
外延级公路技术标准是在现行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基础上编制的,并且充分考虑了与部颁标准中四级公路技术标准的衔接。
四级及四级以上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仍采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目录1、总则2、一般规定3、路线4、路基5、路面6、桥涵7、汽车及人群荷载8、隧道9、路线交叉10、沿线设施1、总则1.0.1 适用范围为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指导,保证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十章,分别是:l、总则;2、一般规定;3、路线;4、路基;5、路面;6、桥涵;7、汽车及人群荷载;8、隧道;9、路线交叉;10、沿线设施。
本标准适用于通建制村的村级公路按四级以下标准新建和改建工程;受地形、地质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的乡(镇)公路建设也可参照执行。
1.0.2 适应交通量及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双车道外延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辆以下,单车道外延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300辆以下。
外延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按10年预测。
1.0.3 基本原则农村公路建设应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和科学地发展观,重视对生态环境和各类资源的保护,要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相协调,与田、林、渠、堤建设相结合。
农村公路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节约土地、减少拆迁、保证质量、注重安全”的原则。
农村公路改造,应充分利用旧路资源,着重增加路面铺装,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增强晴雨通车能力。
农村公路建设应尽量减少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应结合绿化或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协调、改善与沿线自然景观的配合。
1.0.4 分期修建农村公路建设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分期修建。
如为减少一期工程投资,双车道路基可先铺设单车道路面。
2、一般规定2.0.1 设计车辆外延级公路交通量相对较小,行驶的车辆除中型客货车外,主要为农用车、拖拉机、收割机等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农用运输工具、非机动车和行人等。
设计车型为载重汽车。
其外廓尺寸如表2.0.l。
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表表2.0.l(单位:m)2.0.2 设计车速设计车速按表2.0.2采用。
设计车速表表2.0.2采用设计速度10公里/小时的路段不宜太长,与相邻路段的平纵指标应平顺过渡,并应设置标志,以策安全。
2.0.3 公路建筑限界建筑限界原则上应按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以下简称《部标准》)第2.0.7条规定执行,但对于旧路改建或受特殊条件限制时,净空高度可减至4.0米,但必须设置限高标志。
2.0.4 路基宽度路基宽度为路面宽度与路肩宽度之和。
一般情况下单车道路基宽度不应小于4.5米,双车道不应小于6.5米;对于受投资限制的地形困难路段,可采用4.0米的路基宽度(路面宽度3.0米);工程艰巨的特殊困难路段或利用旧路加宽有困难的局部路段,可采用3.5米的路基宽度(路面宽度3.0米)。
通过建制村街道路段可根据交通量及地形条件适当加宽路基宽度,并加固路肩。
通客运班车的外延级公路,应按照“路一站一运”一体化要求,站点路段的路基路面应适当加宽,并设置固定的客运班车站点及标志。
2.0.5 错车道路基宽度小于等于4.5米时,应按《部标准》3.0.10条及《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O11-94)(以下简称《路线规范》)6.2.5条的要求设置错车道。
错车道的几何构造如下图。
2.0.6 公路用地新建通村公路中的外延级公路用地按表 2.0.6采用。
高填、深挖路段,为保证路基稳定,应通过计算确定用地范围。
改建公路依据实际情况,以能满足使用和养护需要,保证路基不受侵害的原则酌情确定。
有条件路段,可适当增大用地范围。
此外,还应包括安全设施、交通管理设施、停车设施、公路养护管理和绿化等工程所需用地。
外延级公路用地范围表2.0.6边界条件:1、路堤排水沟外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坡脚以外;通过街道或村庄时,排水沟外缘有缘石时为缘石外0.5~1.0m。
2、路堑坡顶截水沟外缘,无截水沟时为坡口以外。
2.0.7 抗震设防大中型构造物工程按《部标准》第2.0.8条规定执行。
3、路线3.0.1 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路线设计应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根据其使用功能、工程投资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综合考虑平、纵、横要素,充分利用地形,灵活、合理运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满足行车安全需要。
在条件许可且增加工程投资不大和平纵横指标协调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为升等改造留有余地。
路线选线应贯彻充分利用旧路和原有桥涵、隧道等构造物,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少拆房屋和公用管线,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的原则;尽量避免越穿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断层等地质不良地区,必须穿越时,应尽可能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
3.0.2 视距圆曲线和竖曲线上的视距按《部标准》3.0.12条及《路线规范》7.9条的要求执行。
具体数值应不小于表3.0.2之规定。
外延级公路视距表表3.0.2注:1、“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极限值”为条件受限制时方可采用的值;2、所有路段必须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回头曲线和无法满足会车、超车视距要求的路段,应设置交通标志禁止会车、超车。
3.0.3 公路平面3.0.3.1 圆曲线半径最小圆曲线半径按表3.0.3.1执行外延级公路最小圆曲线半径表3.0.3.1注:设计车速15km/h路段,当最小圆曲线半径采用15米时,纵坡不应大于5%;设计车速10km/h的特殊困难路段,当最小圆曲线半径采用10米时,纵坡不应大于5.5%。
3.0.3.2 圆曲线超高当圆曲线半径小于表3.0.3.1所列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在圆曲线上设置超高。
超高横坡度的取值原则及超高过渡方式均按《路线规范》7.5条执行。
一般地区最大8%,寒冷积雪地区6%。
根据我省自然地理条件,地区类别规定如下:一般地区:铜川以南至秦岭北坡海拔高程1200m以下及秦岭南坡海拔高程1500m以下的陕南地区;寒冷积雪地区:秦岭北坡海拔高程1200m以上和秦岭南坡海拔高程1500m以上地区及铜川以北地区。
外延级公路超高横坡度如表3.0.3.2外延级公路超高表表3.0.3.23.0.3.3圆曲线加宽圆曲线半径小于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设置加宽。
加宽取值及加宽过渡方式均按照《路线规范》第7.6条执行。
路面加宽值如表3.0.3.3。
外延级公路路面加宽值表3.0.3.33.0.3.4 超高、加宽过渡段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应分别按《路线规范》第7.5、7.6及7.7条超高和加宽的有关规定计算,取其较长者,但最短应符合渐变率 1:15且不小于 10m的要求。
3.0.3.5 回头曲线回头曲线的设置方法和要求与《路线规范》第7.10条相同。
回头曲线的极限指标如表3.0.3.5。
外延级公路回头曲线极限指标表表3.0.3.53.0.4 公路纵断面纵坡设计方法与《路线规范》第8.1条中二、三、四级公路相同。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采用为1/15~l/25或按具体情况确定。
3.0.4.1 纵坡最大纵坡如表3.0.4.1。
外延级公路最大纵坡表表3.0.4.l一般情况下最大纵坡9%;位于海拔2000m以上或严寒冰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宜大于8%;利用旧路受条件限制的局部特殊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采用12%,并同时采取铺筑抗滑性能良好的路面及加强安全防护等保证行车安全的措施。
应避免急弯与陡坡重合。
桥、隧引道及村镇附近混合交通量较大路段的路线纵坡度原则上按《路线规范》第8.2.4~8.2.5条执行;当受地形限制时,经论证并采取交通安全措施,最大纵坡可增加1%。
3.0.4.2 坡长外延级公路最小坡长不应短于40m;陡坡的最大长度限制如下表3.0.4.2。
外延级公路纵坡长度限制表3.0.4.2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上表规定的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4%,其长度应符合最小纵坡长度40m的要求。
3.0.4.3 平均坡度越岭路段相对高差在200~500m时,平均纵坡以接近6.0%为宜,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以小于5.5%为宜。
3.0.4.4 合成坡度合成坡度计算公式同《部标准》,即:i H=sqrt((i h)2+( i z)2)式中:i H:合成坡度(%),i h:横坡度(%),i z:纵坡度(%)。
外延级公路最大容许合成坡度表3.0.4.4在控制合成坡度时应注意:当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重叠时,以采用较小的合成纵坡为宜,特别在下述情况下,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①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