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大学通植物病理学复习

中国农业大学通植物病理学复习

绪论1、植物病理学1)性质:植物病理学是以植物为保护对象,以研究病原-寄主-环境相互关系为基础,以阐明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设计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为目的的应用基础科学。

2)任务(研究内容):a)病害病原体的本质及其活动b)受病植物的本质及其活动c)植物与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d)病害(H-P)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e)根据上述基础研究的结果,阐明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并设计经济有效防治措施。

为园艺作物生产提供保障。

2、著名植物病理学工作者:戴芳澜(中国真菌学植病学奠基人)、俞大绂、邓叔群、林传光、曾士迈等。

植物病原真菌1、菌物病害特点:主要症状是坏死、腐烂和萎蔫,少为畸形。

病斑上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和颗粒状物。

卵菌门中,多数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引起植物根部和茎基部腐烂或苗期猝倒。

卵菌多数以卵孢子或休眠孢子越冬。

接合菌门真菌引起的病害很少,而且多是弱寄生菌,引起的症状通常为薯、菜、果的软腐或花腐。

许多子囊菌及半知菌引起的病害,一般在叶、茎、果上形成明显的病斑,其上产生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点。

它们大多是死体营养生物,既能寄生,又能腐生。

但是,白粉菌则是活体营养生物,常在植物表面形成粉状的白色或灰白色霉层,后期霉层中夹有小黑点即闭囊壳。

担子菌门中的黑粉菌和锈菌都是活体营养生物,在病部形成黑色或褐色的锈状物。

黑粉菌多以冬孢子附着在种子上、落入土壤中或在粪肥中越冬,黑粉菌种类多,侵染方式各不相同。

锈菌的生活史在真菌中是最复杂的,有多型性和转主寄生现象。

锈菌形成的夏孢子量大,有的可以通过气流作远距离传播,所以锈病常大面积发生。

锈菌的寄生专化性很强,因而较易获得高度抗病的品种,但这些品种也易因病菌发生变异而丧失抗性。

非侵染性病害1、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一般来说,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气候因素所致;病害产生明显的枯斑、灼烧、畸形等症状,又集中于某一部位,无病史,多为使用农药、化肥不当造成的伤害;植株下部老叶或顶部新叶颜色发生变化,可能是缺素病,可采用化学诊断和施肥试验进行确诊;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表现生长不良或有系统性的一致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日灼病常发生在温差变化很大的季节及向阳面。

有时在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病部位有腐生性菌类,需进行接种试验来确定病原的种类。

2、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只要诊断正确,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相对较为简单,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即可。

如营养失调,可增施缺乏的营养元素,改善土质,调节土壤中营养元素比例,或进行根外施肥,满足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即可。

对于水分失调,应及时、合理排灌;对于有害物质,可根据有害物质种类,采取消除大气污染源,及时通风换气,种植和培育抗污染的作物和品种,严格按农药使用说明用药,不用污水浇地等措施;防治温度不适造成的伤害,可采用调节播种或移栽期,用遮阳网等降温,用地热线、塑料薄膜及中耕等措施来增温保温。

3、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性植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营养物质的争夺。

一般来说,全寄生植物比半寄生植物的致病能力强。

如菟丝子和列当,主要寄生在一年生草本植物上,可引起寄主植物黄化和生长衰弱,严重时造成大片死亡,对产量影响极大;除了争夺营养外,有些寄生性植物如菟丝子还能起桥梁作用,将病毒植原体等从病株传导到健康植株上。

一些寄生性藻类可引起园艺植物的藻斑病或红锈病,除影响树势外,还能影响果品的商品价值。

4、寄生性植物的防除(1)菟丝子和列当要严格实行种子检验检疫,杜绝其种子随作物种苗传播;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和间作,防治列当还可以通过种植诱发植物降低其密度;在发生早期可采取人工拔除方法减轻危害;也可用除草剂进行防除。

防治菟丝子还可用炭疽菌制成的生物制剂在危害初期喷洒防治。

(2)桑寄生和檞寄生主要采取人工连年彻底砍除的方法进行防治,冬季是砍除的较好季节。

另外,还可以用硫酸铜、2,4-D和氨基醋酸等进行化学防除。

(3)寄生性藻类首先要改善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同时要增施肥料,促进植株生长,减少损失;增强寄主的生活力和抵抗力;必要时可喷洒杀菌剂如波尔多液等铜制剂或石硫合剂等来防治;发病后要搞好田园卫生,早期摘除病枝叶。

植物病毒1、植物病毒的致病作用:分子水平上干扰植物正常的生长代谢叶绿素破坏或合成受抑制呼吸作用反常激素代谢异常酶活性变化:氧化酶类、RNA与蛋白合成酶2、防治策略: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使用无病毒苗木(含检疫和脱毒处理)防止介体和人为传播拔除田间病株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性调整播期(避病或避开介体传播高峰)田园卫生(清除中间和杂草寄主)药剂防治(调解植物生长、缓解症状)基因工程抗病毒植物品种培育3、植物病毒病害的特点:(1)症状特点只有明显的病状,不表现病征病状:变色:花叶、斑驳、黄化和碎色(黄瓜花叶病、烟草花叶病等)坏死:枯斑、环斑、系统坏死(香石竹蚀环病、水仙黄条病)畸形:叶片皱缩、叶缘卷曲、植株矮化(2)症状的复杂性与其他病害的相似性,如其它黄化症、缺素症、除草剂为害同病异症与异病同症隐症:已经显症的植株,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症状消失的现象。

潜伏侵染:病毒侵染后,在植物体内增殖,但植物不表现症状的现象。

(带毒者:受到侵染而不表现症状的植株)4、由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在症状上有何特点?不形成外部病征,只能看到病状。

病毒病害的病状以系统性变色、畸形和局部性坏死斑点为主,少有萎蔫、腐烂等症状。

症状往往从幼嫩的部分开始,在老叶片上往往不产生明显的症状。

变色往往伴随或多或少的畸形,症状在整株或叶片分布往往不均匀,与组织的发育状态有较密切的关系。

5、病原真菌、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在症状上的异同?病原真菌:主要症状是坏死、腐烂和萎蔫,少数为畸形。

特别是在病斑上常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等病征。

细菌:主要症状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少有褪色或变色;有的还有菌脓溢出。

在田间: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病毒:不形成外部病征,只能看到病状。

病毒病害的病状以系统性变色、畸形和局部性坏死斑点为主,少有萎蔫、腐烂等症状。

症状往往从幼嫩的部分开始,在老叶片上往往不产生明显的症状。

变色往往伴随或多或少的畸形,症状在整株或叶片分布往往不均匀,与组织的发育状态有较密切的关系。

共同点:植物的正常生理机制受到干扰;生物因素引起;侵染性病害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及线虫1、细菌病害特点:主要症状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少有褪色或变色;有的还有菌脓溢出。

在田间: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植物菌原体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变色和畸形,包括病株黄化、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片变小,花变叶等。

2、原核生物病害诊断和病原鉴定(1)症状识别:病状:黄化,丛枝,花变叶,叶变小,矮化/缩——植原体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细菌病征:菌脓、菌粒、菌膜(2)室内镜检:徒手切片—菌溢现象(细菌病害特有)(3)分离培养和初步检验(4)致病性检测病原鉴定:细菌学性状、选择性培养基、分子技术3、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检疫措施抗病品种栽培措施:轮作、灌溉方式物理防治:种子汰选、温汤浸种化学防治(杀细菌剂):种苗处理、土壤消毒生物防治(用K84防治桃树根癌病)4、植物病原线虫及其所致病害特点(1)病原线虫的特点:寄生性:专性寄生,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寄生部位:90%寄生在植物根内或土壤环境中,10%寄生在植物的地上部趋化性:线虫通过头部的化感器,接受植物根分泌物的刺激,朝向根的方向运动。

(2)症状特点顶芽、花芽坏死,茎叶卷曲或组织坏死;根部:生长点破坏,停止生长;形成瘤肿、根结或丛根;地下茎:组织坏死,引起整个块茎腐烂。

植株生长衰弱,矮小;发育缓慢。

叶色变淡,黄萎;形成种瘿、叶瘿病害的发生与发展1、病原物实现致病性的方式:(1)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

(2)分泌各种酶类,消解和破坏植物组织和细胞,侵入寄主并引起病害。

(3)分泌毒素,使植物组织中毒,引起褪绿、坏死、萎蔫等不同症状。

(4)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或干扰植物的正常激素代谢,引起生长畸形。

2、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寄生性和致病性不是同义词。

寄生性的强弱和致病性的强弱没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一般来讲,病原物的寄生性越强,其致病性相对较弱;病原物的寄生性越弱,其致病性相对越强。

3、寄主范围与寄生专化性:一般来说,严格寄生物的寄主范围较窄;弱寄生物的寄主范围较宽。

同一寄生物的群体在其寄主范围内,常因对营养条件的要求不同而出现明显的分化——寄生专化性。

4、寄主植物的抗病性:(1)定义: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是寄主的一种属性。

(2)类型:免疫、抗病、耐病、感病、避病。

(3)抗病性机制:(先天固有、后天诱导)结构抗病性是机械的阻碍作用,利用组织和结构的特点阻止病原物的接触、侵入与在体内的扩展、破坏。

生物化学抗病性是植物的细胞或组织中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产生对病原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来抑制或抵抗病原物的活动。

5、侵染过程(病程):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侵入前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潜育期的长短与病害流行有密切关系。

潜育期短,一个生长季节中重复侵染的次数就多,病害容易大发生。

6、病害循环:指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过程。

初侵染和再侵染、传播、越冬和越夏侵染过程:病害在植物个体上的发生的过程病害循环:病害在植物群体上的随生长季更替的过程7、病原物的越冬、越夏:(1)指病原物在一定场所度过寄主休眠阶段而保存自己的过程。

(2)方式:寄生、休眠、腐生等。

(3)场所:土壤、植株、繁殖器官、病残体、介体昆虫等。

8、病原物传播方式:自然动力、主动传播、人为传播。

9、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经过越冬或越夏,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到新生长的植株体上,所引起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次侵染或初侵染。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株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完成侵染过程,又产生大量的病原繁殖体,经再次传播、侵染、发病,称为再次侵染或再侵染。

10、了解一个病害是否会发生再侵染有什么意义?病害有无再侵染是制定防治策略和防治方法的重要依据。

对于只有初侵染的病害,设法减少或消灭初侵染来源,即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有再侵染的病害不仅要减少或消灭初侵染来源,还必须采取其他防治措施防止再侵染,才能控制病害的发展和流行。

11、病原物生活史和病害循环的区别:(定义)病原生活史:可定义为物种的生长、、、休眠和迁移等各种过程的整体格局。

病害循环:指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