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又称无力型人格障碍或被动型人格障碍,就是一种过分顺从别人的意志,严重缺乏独立性的人格障碍。

求助者的临床表现基本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与(F60特定的人格障碍)关于依赖性人格障碍的描述。

1、要求或让她人为自己的生活的重要方面承担责任。

2、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的服从她人的意志。

3、不愿意对所爱的人提出即使就是合理的要求。

4、沉湎与被遗忘的恐惧中,不断要求别人对此提出保证,独处时感到很难受。

第一阶段咨询帮助克服不良习惯,找出日常行为中哪些就是习惯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就是自作决定的。

每天作记录,以一个星期为期限,然后将这些事件进行归类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应坚持自己做。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由听从别人的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作决定。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诡控制技术(就是指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色彩)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

依赖行为一旦形成习惯,轻易消除不了,为防止不自觉地回到老路上去的现象发生,要求最依赖的人做她的监督者。

其次,帮助重建自信。

如果只就是简单的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

重建自信便就是从根本上找原因,根治依赖性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患者缺乏独立性,经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与缺乏精力,害怕被人遗弃,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她人,过分顺从她人的意志,要求与容忍她人安排自己的生活。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她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她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

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她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

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她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可能复发。

重建自信法便就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

如何纠正依赖型人格障碍?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

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

您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例如:“您真笨,什么也不会做。

”、“瞧您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您做。

”等,您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您的朋友、亲人,让她们在您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您,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您。

依赖型人格障碍就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特征就是——
1.在没有得到她人的建议与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

让别人为自己作出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

明知她人错了,也随声附与,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她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与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因遭人遗弃的念头而受到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

这种渴求就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

她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能时刻得到别人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

这种处世方式使得她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

由于处处委屈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阻止她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更高明。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瞧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

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她、养育她、满足她一切需要的父母就是万能的,她必须依赖她们。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不让她们有长大与自立的机会,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形成依赖型人格。

很多人在心理与行为上都有依赖的行为,如果我们身边有第二个人存在的时候,我们永远仰仗她去做事,而我们则成为那个享受成果的人,我们盲目地以为身边的人应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不就是亲力亲为。

很多时候,这种依赖性就是人格障碍的一种体现,如果过于强烈的话,就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

这种疾病,更多的就是从孩童时期就开始体现出来。

此类人格障碍患者在生活的很多重大领域里都放弃了自己对她人的义务,并且让被依赖者的需求取代了自己的需求。

依赖型人格形成原因依赖性人格障碍就是一种最常见的人格障碍,它就是一切人格障碍的基础与雏形。

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主要成因就是,童年早期的依赖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从而导致成年期的心理固著在“口欲期”,以至于使一个人的“心理哺乳期”不断延长,有的人甚至处于“终生心理哺乳”状态。

依赖性的人常常被别人称之为“长不大”、“幼稚”等。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

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她、养育她、满足她一切需要的父母就是万能的,她必须依赖她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

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她们有长大与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

缺乏自信心,总就是依靠她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性的行为动机首先,她们中的有些人从小生活在一个家长包办的环境中,父母把本该由孩子决定的事揽过来自己承担,待到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就会具备“知觉型”特点,也就就是更善于认知与学习,而不就是做决定与判断,这样的人往往优柔寡断、依赖性强,虽然聪明却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另一种情况就是,那些做不了决定的人往往有一种不现实的完美主义渴望,企图把握所有的因素。

这让她们变得“前怕狼,后怕虎”,担心在某一个环节上出了差错,或就是让身边的人不够满意。

而一旦她们做出了计划,也总会把能想到的所有情况都包括进去,最终却由于缺乏创造性,反而失败。

法国心理治疗师皮纳认为:“那些不做决断的人就是在等别人替她们做决断。

她们因此不用承担任何因选择失误而导致的责任。

”这也就就是我们所说的第3种情况,有的人本来完全可以做决定的,但由于害怕承担责任而放弃了这一权利。

她们把决定权交给别人的方式好像在说:“您帮帮我吧,我倒乐得悠闲。


依赖型人格特征依赖性人格的最明显特征,就就是对于别人情感与物质资源的饥饿与贪婪。

存在著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人,以“吞噬”别人的情感、判断、决定为生。

所以,她们的情感、自尊、自信就是完全受制于人的,别人的情感与判断,决定著这些人的喜怒哀乐。

她们常常乞求别人为自己做决定,但就是,又不愿意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

所以,她们对于自己所依赖的人,抱著一种既感恩、又不满的矛盾态度。

由于依赖性人格者的心理资源有限,所以只能一味地为自己著想,表现得就特别自私,她们很难表现出对别人的感激与爱。

依赖性人格者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大都比较幼稚,最明显特征,就是与别人缺少“界限”感。

显得似乎就是一见如故,实际上就是本能地通过“套近乎”,来获得新的更多的“依赖源”。

这种类型的男人,很容易激发起母性较足的女人的感动。

反过来也如此。

但就是,随著关系的发展,就越来越象一家人甚至达到彼此不分的程度。

这时候,很多人把这样的感情视为“伟大的爱情”。

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共生依赖”状态。

潜藏著很多危机。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

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她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她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