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

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

二、亲身游历的山水与名胜
余秋雨的散文表面是山水游记,实质是文化寻根。山水只是背景,只是表象。他要从山水中寻找生命的真蒂,文化的根源。他的文章如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走出来的,诚如他在《千年一叹》自序中说的,“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粗糙。”
山水文化在中国有着优秀的传统,从屈原到司马迁,从谢灵运到苏东坡,许多好文章都是作者亲身游历有感而发,也历来为读者喜爱。余秋雨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在余秋雨笔下,莫高窟的神秘,月牙泉的阴美,阳关的粗放,三峡的秀丽,洞庭湖的开阔,庐山的诗情画意,不仅是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是文章的不可缺少的背景。
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又是作家中有影响的学者,还是目前为止旅行最多的文化人,他不仅走遍了华夏大地,还游遍了亚欧大陆,可称为华夏第一学人。他阅历较丰富,出生浙东乡村,在上海受过良好教育,下放农场劳动,文革曾卷入石一歌写作组,小试锋芒,后潜心教学,成为年轻的戏剧文学理论家。又被推上学院院长的位子,体会了官场春秋。
他后来写《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更直言不讳,考察人类各大文明的遗址,比较中华文明与古代其它文明的异同。对于欧亚文明的考察,使他得出了关于中华文明之所以千年不蓑的八点感想。
但在文学创作中,主题先行也会在作品创作中带来困惑,留下遗憾。余秋雨从学术跳到文学创作时,也有过深深的困惑与苦恼,“好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充满质感的感觉糸统,因此必需避免逻辑结论。”“在散文写作中,逻辑结论就像铁栅栏,把世界的无限春色都关在外边了。”余秋雨把学术引进散文,把散文写成论文,虽然是个不错的开拓,但过多的书脂气破坏了天然平易的散文意境,刻意地借助文学的手段去宣扬某种思想,推行某种文化或价值观,必定会损坏散文的文学本质。他的后几部作品的成就都没有达到《文化苦旅》的水平,这恐怕是个主要原因。
余秋雨散文基本特点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名声鹊起,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开创了余氐大文化散文的新路子,不仅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在文学退潮的时候,他的散文大多是畅销书,特别是《文化苦旅》十年来稳居畅销书行列,盗版书也居前茅,余的所有文学作品都被盗版。
中国的散文创作从春秋的诸子百家至今天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散文大家,庄子和孟子,司马迁,唐宋八大家等;留下了无数的佳作,《古文观止》只是一个侧面;湧现了风格不同的流派,什么性灵,什么公安,什么风花雪月,什么匕首投枪;写散文无非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几种手法,无非讲究情景交融、形神相聚,形散神不散。散文的定义又是无界定的,除了诗歌、戏剧、小说,几乎包罗万象。散文是最好写的,小学生都会,但散文又是最难写的,难在写出新意,写出真情。散文没有什么情节,吸引读者也是难的,但余秋雨的散文一度席卷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余秋雨的散文好在什么地方?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余秋雨靠什么打动读者?这是我读余秋雨常常思索的。武林高手一般都有绝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武林界有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样样精通的人是很少的。我感觉,余秋雨的散文运用了多种手法,其来源都有师传,但经其组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套路,我称之为余氐套路,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余秋雨的散文一般运用了八大招数。一、传经觅 Nhomakorabea的主题先行
文学创作是意为气先,还是气为意先,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有人是有了情感倾泻的欲望,引发了创作的冲动,也有人是想通过创作倾吐心中的“块垒”,阐述思想或疑惑。余秋雨的写作目标很明确,是意在气先。他在创作《文化苦旅》时,先有一个蒙眬的主旨:远祖废墟,当代愁虑;一已笔触,世间话语。他要在历史转型的时刻,带着当代人的愁虑,走向春秋战国,走向魏晋,走向汉唐,走向苏东坡,走向十万进士。一句话,他要勾通古今中外,他要吞吐万里河山,他要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他要重建废墟上的文明。
如果说在文化苦旅中还不十分明显,还保留了一些真挚朴实的情感,平易近人的作风,而到《山居笔记》中,主题先行更明确更突出了,寻根觅道的味道更重了。余在自传中说,“我借东北的流放者来讨论中国文化的生存灾难;借苏东坡的遭遇来讨论社会灾难与群体生命的关糸;借岳麓书院来讨论文化应该如何来救助愚昧的灾难。”《山居笔记》就是探讨中国文化与社会灾难的文化论文集,只不过用文学着意地包装,精心地打扮。
笔者也是余秋雨散文的爱好者,既不同意一些批评者对余秋雨的带有情绪化的批判,甚至是人身的攻击。也不认为余的散文就是西方如来宝座上的真经,完美无缺。余秋雨真的成了导师?他只是文化拓荒者,文化建设者。他是个性情中的学者,他是个行呤诗人,他的作品总体是他人格的真诚表露。要想客观评价余秋雨,只能从其作品入手,作一客观入理入情的分析,才能服人服已,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九十年代辞官“下海”,专心文化研究和散文创作。其散文结论宏大,知识渊博,古今中外,直逼人性。他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其作品多次获得海内外文学大奖。但有趣的是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是矫情,狂妄。可以说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余秋雨描写风景的手法多种多样,在《三峡》中,用的是全景描绘法,从白帝城开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一一道来,重笔渲染神女峰,轻轻带过王昭君家乡和屈原故里,让读者对三峡有个全景的感观。
在《沙原隐泉》中用特写的手法描绘沙山和月牙泉,“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那种自然造化的神秘与神奇使我非常向往,我还没去过敦煌,没见识过沙海与月牙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