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岁-6岁婴幼儿的育儿常识

0岁-6岁婴幼儿的育儿常识

0岁-6岁婴幼儿的育儿常识育儿主要指的是对0~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首先喂养须知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

母乳的多少和妈妈乳房的大小是没有直接的联系的,只要给宝宝多吸允,注意饮食,就能够增加母乳量。

新生儿喂养只要按需喂养即可,到宝宝2个月开始才需要逐步调整到规律的喂养时间。

如果宝宝是奶粉喂养的话,除了要遵循按需喂养外,还要注意宝宝一次的奶量发展会从小到多。

新生儿一次的奶量可能只有20-40毫升,而满月的时候宝宝一次就能吃60-100毫升了。

一般来说每两顿奶粉之间要添加20毫升水,避免宝宝发生便秘的情况[1]。

第一辅食添加蛋黄鸡蛋被称为‘理想的营养库’,蛋黄更是集中婴儿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必需的DHA、胆碱、卵磷脂及多种微量元素。

蛋黄辅食添加应从开始的四分之一个蛋黄的量,逐渐增加到二分之一个蛋黄的量,再到一整个蛋黄的量。

蛋黄辅食添加喂养方法可直接碾成泥喂给婴儿,也可以加水调稀后喂养宝宝,或者还可搭配米粉、米粥等辅食喂养。

需注意的是,传统蛋黄辅食喂养方式应严格注意加工方式,避免细菌感染。

如果婴儿产生消化吸收不良,肠胃不耐受等症状,可及时更换。

辅食添加原则辅食添加原则:遵循由稀到稠、由细到粗,添加的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

开始一次只能喂一种新的食物,等宝宝适应后,再添加另外一种新的食品。

从4月龄开始添加流食(如奶粉、米糊、菜泥等)。

从6月龄开始添加半固体的食物(如果泥、蛋黄泥、鱼泥等)。

7-9月龄时间可以由半固定的食物逐渐过度到可咀嚼的软固定食物(面粥、碎菜粥等)10-12月龄时,大多数宝宝可以逐渐转化为进食固定食物为主的辅食。

春季的食补.补充钙质春天万物复苏,孩子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开始恢复更加充分的活力!尤其孩子的成长,骨髓免疫系统中的各种激素的产生都需要神经营养物质钙来调节。

此时,如果能够合理的补充含钙的食物,不仅对孩子的免疫系统有很好的帮助,并且可以赶在春季这个孩子长个的好季节,让孩子的骨骼发育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

营养师建议:孩子每天适宜的供给量是每日不少于1000毫克。

补钙最好采用食补法,含钙丰富的食物有芝麻、黄花菜、萝卜、胡萝卜、海带、芥菜、田螺、虾皮等。

这里提到一下排骨汤或骨头汤,很多人这些汤含钙丰富,有助于身体对钙的吸收。

其实不然,骨头汤中的含钙量很少,每1公斤骨头的含钙量充其量不过几毫克。

同时不要让孩子多吃糖、巧克力、糕点,因为里面含有较多的磷酸盐,能阻碍钙在体内代谢。

膳食纤维粗粮、杂粮能给人体补充矿物质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保证微量元素的供应,如铁、锌、锰、铜、钙、磷等,而且食物的多样化对促进食欲、引发孩子胃口和增强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很有帮助。

常可食用的粗、杂粮有玉米、小米、糯米、绿豆、黄豆等。

当然,补充办法也可以补充一些B族维生素片哦下面列出几种蔬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B2等营养素。

具有清热利咽、散淤消肿、利肠通便的作用,春天里多给宝宝吃一些,可增强身体防病抗病的能力补充维C维生素c抗病又健脑,在人体内的作用是提高脑神经的灵敏程度,使脑对刺激的反应灵活,对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补充维生素c的方式也有两种:其一是服用维生素c片,(非特殊需要,远离药用)其二是尽量多吃些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如柑橘、苹果、西红柿、萝卜、大枣等。

如果这些食物不方便,可以购买一些营养食品给孩子。

冬季食补寒冷的季节,宝宝要储存能量,抵御严寒。

同时,宝宝还比大人多了一层需求,因为他需要满足日益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对食物的需求量会增大,对营养的要求也更高。

冬天也是滋补的佳季,很多大人会趁此机会服用保健品或补品,但宝宝不宜进补大人的保健品,更不宜进食滋补功效强烈的食品(如人参、甲鱼等),以避免诱发“早熟”。

聪明的爸爸妈妈应选择适合宝宝的各种冬令食补良品,帮助宝宝驱散寒冷、增加体热:寒冬季节宝宝穿衣多、住房暖、活动少、饮食所含热量偏高,体内容易积热。

此时,不妨给宝宝偶尔吃一些属性偏凉的食物,如白萝卜、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笋、香蕉、生梨、苹果等,以促进宝宝健康。

驱寒暖胃入冬后,孩子因为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胃肠极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因此,抵抗力和适应性随之降低。

加上很多幼儿在夏季有贪食冷饮冰品的习惯,到了冬季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十分明显。

因此,今冬如何利用饮食调养,将幼儿的胃口“暖过来”,是家长们的当务之急。

治疗幼儿胃寒、心腹冷痛最简单的办法是在每天煮饭的时候加入一块生姜,不知不觉中平常的白米饭就具有暖胃的作用,轻轻松松让幼儿吃得胃暖身也暖。

多吃鱼肉鲢鱼:用于缓解胃痛,常用于脾胃虚弱的治疗。

尤其适用于胃寒疼痛或由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胃炎。

胖头鱼:有暖胃、补虚、化痰、平喘的作用。

体质虚弱的宝宝最好多吃胖头鱼的鱼头,暖胃的同时还能起到治疗耳鸣、头晕目眩的作用。

带鱼:补五脏、祛风、杀虫,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幼儿尤为适宜。

饮食原则多甘多暖,远离寒酸。

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但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比如,大枣和山药。

经常吃山药或大枣,可以提高幼儿的免疫力。

最方便的“暖胃”食品:大枣、山药、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薏米、豇豆、扁豆、黄豆、甘蓝、菠菜、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圆等。

另外炒菜的时候多放些大葱、生姜、大蒜、韭菜、洋葱等温性食物,也能起到祛阴散寒的作用。

除了家庭常用的健胃材料如猪肚、羊肉、鲜姜、陈皮、胡椒等,还有一些具有很好暖胃功效的好食物常被我们忽视。

生活规则温柔说话用心、认真的爱孩子,每个孩子一日最少抱三回,行为困扰越多的抱越多。

史代纳说:“没有爱,没有一件事是可能的;有爱,什么事都可为。

”以身作则认真的使自己成为值得模仿的人;同时用心以爱,以真诚,以参与,以喜乐工作的态度面对周围的大人、小孩与环境;努力将抽象的想法与概念转化成看得见的行为呈现。

1.规律的生活良好的人格、性情奠基于儿童时期规律、和谐的日常生活环境。

强调以规律、反复的生活健康幼儿的身体、培育幼儿清楚的时间感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建立幼儿坚强的意志力。

2.简单、正向、积极的语言对幼儿的违反常规大人应该做的事是:以简单的语言请他立即停止偏差的行为,并且,同时指引他做对的事。

3.教他,不要骂他;说故事,不要说教幼儿尚未发展倾听的能力。

心理辅导员从来不对一个没有意愿坐下来倾听自己及别人说话的人谘商。

如果大人对听不懂或不能听的孩子说理、说教,会形成教导儿童耳朵关闭,使他学习不专心。

行为困扰的潜在原因多半来自说教,说教甚至还会造成智力早熟的困扰。

大人过多的要求注意力、讲理、判断、批评、说教,往往使孩子内心经历不满,而在智力上提前早熟,以致偏离自然成长的路径,造成欲盖弥彰,不良行为的结果。

4.监控自己的情绪与动作小心的不做、不说也不想任何不值得人模仿的事。

不忘与幼儿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幼儿的偏差行为,需要的是教导,不是父母跟他一般大小,一样生气的。

人的相处,感觉好坏是互动的结果。

孩子有暴力或情绪化现象,很多时候是对某些情绪的学习与反弹。

5.除了规范三要素(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物品),请给孩子自由。

6.若必要考虑处罚时,处罚必须与所犯的错相关连,处罚的目的在于修正行为,不在给你“苦头吃吃”,看你下次还敢不敢,修正行为不一定要“吃苦头”重要的是修正行为。

规范的目的在于引导儿童健康的情绪、道德、精神与思想发展,引导儿童正当行为的责任感,引导儿童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

如果幼儿不能负起正当行为的责任,处罚就成为手段,但是如果只是处罚,或只是宣布一个孩子作错事,这样,很少能真正帮助孩子。

处罚绝不能伤害到孩子的心,处罚必须具有使幼儿『好起来』的特质,处罚的目标应是弥补错误、修正行为,7.重视此时此刻,重视孩子的感觉,处理幼儿常规切勿在事后幼儿早已忘记时再处理,一定要在发生问题行为的当时作修正或帮助。

8.家校合一的幼儿生活规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孩子和谐的行为规范的基本要素,老师对家长的尊重也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和对孩子工作的合作配合.睡前按抚大家都知道小宝宝需要多休息,不能太贪玩,那怎么样才能让她多休息呢?我告诉大家几个小技巧:睡觉前的半个小时,妈妈除了帮宝宝洗漱之外,可以让宝宝喝一小杯奶粉,吮吸的过程也是对宝宝情绪的安抚,喝完奶粉,用温水清洁口腔即可。

这原比宝宝半夜因饥饿而吵着喝奶要强。

睡觉前不要再做激烈的运动,别再引逗宝宝咯咯大笑,让宝宝的神经过于兴奋,更不能因为宝宝不肯睡觉而吓唬宝宝。

妈妈可以选择播放安静的音乐,调低音量,然后讲些情节不要太起伏的睡前故事;或者轻轻哼唱摇篮曲,让宝宝尽早进入睡眠状态。

睡前洗澡天气转暖,宝宝容易出汗,尤其是后背接近脖子处、脑袋上。

小家伙一出汗,皮肤就容易瘙痒,尤其是敏感肌肤的宝宝,晚上常常因为肌肤奇痒难忍,辗转反侧,难以安睡。

所以妈妈们不妨在睡觉前给宝宝洗个温水澡,既清洁了肌肤,也安抚了情绪。

若天冷的日子,也别忘记经常给宝宝更换内衣,坚持天天温水洗小屁屁,宝宝下半身的清洁很重要,尿迹便迹残留很容易引起肌肤问题,也会影响到宝宝睡眠。

按时睡觉作息有规律的宝宝更加健康聪明,妈妈要帮助宝宝把生物钟建立起来。

比如每天晚上8点准时上床睡觉,妈妈每天都要按时遵守这个约定,不要找各种理由随意打破宝宝的作息制度。

一段时间下来,宝宝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每天晚上到点准时入睡。

半夜嘘嘘宝宝前半夜的睡眠一般都很好,后半夜却开始哼唧哼唧,还辗转反侧。

在排除生病的可能后,很大的原因是宝宝要小便了,或者包着的尿不湿该换了。

由于宝宝月龄尚小,还不知道表达,妈妈要善于读懂宝宝的身体语言。

等小便过后,你会发现宝宝的睡眠又踏实了。

如果你的宝宝有这样的规律,可以在宝宝睡觉前刻意减少喝水量,睡觉前记得排空小便。

被子厚度宝宝睡觉的时候,妈妈们总担心宝宝着凉,给宝宝盖很多的被子,穿很多的衣服。

结果半夜宝宝就会因为太热把被子蹬个精光,你得时不时地起床给宝宝盖被子。

几番折腾,妈妈无法安睡,宝宝也容易感冒。

所以妈妈可以在宝宝入睡前检查被子是否盖得太厚,衣服是否穿得太多,由于宝宝的散热功能与大人不同,请不要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宝宝,适量即可。

对宝宝锻炼1、要在宝宝的爬行敏感期抓紧时间训练,一般是6-9个月,在这段时期,要少抱多让宝宝趴着玩;2、从训练宝宝的臂力和腿力开始,可以让宝宝趴在斜坡上譬如靠垫,用玩具去吸引他伸手够,也可以吹泡泡吸引宝宝去够;让宝宝做一些弹跳运动锻炼腿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