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阅读答案

记叙文阅读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意,领会重点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3、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赏析优美、精彩的语言。

4、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做出简要的评价,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根据文意合理推断、想象、探究。

■做题原则:紧扣文本,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思想。

■做题步骤:审文审题作答(或审题审文作答)《流泪的蓑衣》1.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该题的考点为“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意,领会重点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意在考察我们的理解概括能力。

题干中的“辉煌”是阅读的关键。

这里的“辉煌”意味着被人重视,不可替代。

顺着划线句子往下看,应该不难发现选文的四至六段就是解读所需要的相关材料。

通读后,把握好“前生”、“昔日(今世)”两方面就可以了。

一是蓑衣长久以来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二是这件蓑衣与我父亲相依为命,同甘共苦,感受到父亲的温暖,为他遮风挡雨。

(若答“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他遮风挡雨”也可以。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2.2.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4分)该题要求考生:一、懂得围绕“蓑衣的泪水”从文中筛选关键词、关键句。

二、希望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感情积淀,体会到文中蓑衣“泪水”中所包含的种种情感,并能以有创意的解读来作答。

它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情感积淀与生活阅历。

①自古至今倍受重视的喜悦自豪;②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与满足;③感受父亲温暖的感动;④被闲置的无趣和寂寞;⑤被遗忘的失望与伤心(答对4个要点即可得满分)如何分析人物形象解题方法1、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入手;★2、从侧面描写入手,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3、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4、从典型事例入手;★5、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

(6分)答案:①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解人意(体谅儿女)、感情深沉(含蓄隐忍)的人。

(说明:从父亲听从劝说去陌生的城里生活看出他善解人意;从父亲生活艰辛但从不抱怨、怀念故土但不表露看出他感情深沉)(3分,每个要点1分)。

②没有忘记(1分)因为:A、父亲多年在农村劳作,与蓑衣“相依为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B、文中反复出现“挂”字。

在劳作后,父亲将它挂起来。

在不用后,父亲将它挂起来。

在修缮房屋后,父亲还是将它挂起来。

这都表明父亲重感情,不会轻易抛弃一个自己用过的老物件的。

C、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表明父亲的珍惜程度。

D文末,了解父亲的“我”断定父亲不会忘记;E修缮房屋预示着父亲将来还要回老家,那时自然会看、会想、会披蓑衣的。

第一小题的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五、六两段中父亲作为劳动者的勤劳朴实的形象好把握,七至十段中父亲的形象则显得模糊。

需要同学们关注以下几点:父亲进城是“终于被说服”;“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这六年父亲的生活怎样?为什么第九节儿子如数家珍的仍是父亲早年在老家乡间的劳作者形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为什么是“我相信”,而不是“我看见”?想清楚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形象。

作答时,需要同学们具备独立思考的习惯,融入自己的心灵和智慧,有自己的情感参与和独特认知,还要有一定的联想、想象能力。

文章标题的含义与作用的主要题型和解题方法如下:1.主要题型(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好在哪里?2.解题方法(1)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

(2)分析标题的作用课文回顾:《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线索;《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海燕》——象征或比喻;《心声》——透露情感主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

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

(3)如何解答“为什么以此为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好在哪里?”的题目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答。

4.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4分)①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②蓑衣竟会流泪,题目新颖富有悬念,能激发阅读兴趣;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蓑衣”是物品线索,而“流泪”则可以说是情感线索。

④本文的立意在表现父亲晚年生活的落寞与自感老而无用的悲哀,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曾经一度忽略了父亲内心苦闷的愧疚及最终的理解。

写蓑衣就是写父亲,不以“流泪的父亲”为题却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是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更令读者深长思之。

(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蓑衣辉煌被挂流泪母亲的心解析:15小题要先找到空针对的文章内容,然后仿照提示概括该部分的内容。

答案:15.(3分)(1)母亲翻找螃蟹(2)母亲发现螃蟹(3)母亲放下螃蟹解析:16小题从文中可直接读出一种原因,另外要结合全文揣摩出母爱的因素。

答案:16.(3分)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解析:17小题既要想到动作描写写出的基本内容,还要想到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7.(3分)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解析:18小题要结合全文内容及文章的主题进行思考。

答案:1 8.(4分)(1)“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2)母蟹挣扎的“沙沙沙”的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

解析:19小题答案较为明显,从人物的做为上可以看出,从最后一段也可以看出。

答案:19.(2分)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20.①厌恶②惊讶③中年男人叙述家庭遭遇(或“中年男人叙述家庭不幸”或“中年男人叙述妻子走失的事”)④敬重或感动(共4分,每空1分)解析:此题为整体感知题,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情节的发展为明线,情感的变化为暗线。

2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把父亲比作“奄奄一息的草”,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负担对父亲的重压,也写出了父亲的卑微和无助;把父亲比作“顶天立地的大山”,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坚强和伟岸,父爱的深沉和厚重。

(3分,若只答出“生动形象”,无具体分析,则只给1分。

)解析:试卷保留题目,品味语言。

也是阅读能力等级中要求比较高的。

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考虑,一个是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个是有什么表达效果。

平时经过训练,学生对散文语言会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了。

22.形象特点:“卑微”(或“拘谨”)(1分);“坚强”(或“自尊、坚毅、坚忍、乐观、有责任感、能担当、深沉”)(1分)(注意:在两个方面都要答对一个词方可得2分。

)①初识人物找语句;②揣摩形象深思考;体悟意图明主旨。

要点:①父亲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尽自己所能给儿子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②父亲自尊、坚强、昂扬的精神面貌对儿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③儿子的出色是对伟大、厚重父爱的最好回报。

(4分)(言之成理,答对两点给满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主旨:记叙文《这样的父亲》讲述了一个普通父亲的故事,虽然身处窘境,但他仍然葆有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散发出弱势群体独有的令人动容的自尊之美、坚强之美。

(2006年无锡中考题)(一)(6分)①上海市一位政协委员近日陪同外籍专家去外滩和新天地游览时发现,那里的餐厅、酒吧普遍只提供英文菜谱和酒水单。

当他建议商家增加中文菜谱和酒水单时,商家却强调,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外国人。

同行的外籍专家对此事也感到不可思议: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允许冷落母语,中国现在经济强大了,为什么母语的地位这么可怜?②近年来,来华工作、经商、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但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中国服务业平等的服务对象,中国土地上的餐饮服务场所不提供中文菜谱是不尊重母语、片曰理解国际化的错误行为。

③母语是一个国家本土文化的集中载体。

令人忧心的是,我们身边冷落母语、轻视本土文化的现象远不止这些服务场所。

不少地方的科研人员为了晋升职务、职称,80%以上的精力都用在了“拼外语”上,出成果无从谈起;国内不少企业以突出外文标识为高档的标志,有些产品干脆假冒洋货只标外文;国外“中文热”方兴未艾,来华学汉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国内许多学生甚至在汉语比赛中屡屡败给来华留学生。

④2005年6月,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文字大赛中,第一名得主是一支留学生队伍。

更可悲的事发生在上海最近举行的一次高级口译人才招聘考试中,有的考生竞把“人之初,性本善”译成“人之初,性都是很关的”;有的人把“八年抗战”译成“八年反战行动”。

⑤当今中国,上大学、读研、读博、求职、评职称,外语都是必考科目,汉语水平反而不是大学必修课,更不是考研、评职称的考查项目。

“为考试而学外语”的指挥棒,不但使“外语热”中的急功近利色彩日趋浓厚,而且导致了母语被边缘化的危险。

⑥“外语热”是中国社会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必要步骤,但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分)2.(1)在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些冷落母语、轻视本土文化的现象?(2分)答:(2)你如何理解“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这句话的含义?(2分)答:(2008年无锡中考题)(三)成功也会成为包袱(6分)①伟大的文学家泰戈尔曾经说过:“当鸟冀系上了黄金时,就再也飞不远了。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暂时的成功有时会给人带来自满自大的消极后果。

人们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停止了不断进取的脚步。

②有史以来,人类就盼望着有朝一日能飞上月球,并由此产生了难以胜数的神话传说。

因此,阿波罗登月飞行的成功无疑是划时代的壮举。

可是,登月人埃德温〃奥尔德林在获此殊荣之后,却精神崩溃了。

③埃德温〃奥尔德林的悲剧,主要是由于他对科学进步认识上的局限所导致的。

的确,登月飞行是人类宇航事业破天荒的壮举,但它绝不是人类宇航科学发展的终点,而仅仅是起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