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课程宏观经济分析基础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专业经济学班级 112020102 组员王宝贵王雨阳黄春成彭昱玮陈世豪姜钦晓指导教师田洪刚时间 2014.10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这这种速度随之而来的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经济现状。
这种经济现状被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为二元经济结构,也就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最主要的任务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
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对反映城乡居民的就业、家庭收入和精神追求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这些差距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进程就需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一)、城乡居民就业差距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实现农村居民充分就业,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阶段。
从表一可以看到,从1900年到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和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数据可以看到,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口数少于农村,而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多余城镇,也呈现出波动递减的趋势。
从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可以看出负担人数不断增加,而农村的负担人数在不断减少。
这些数据可能会让大家产生错觉,农村经济比城镇跟发达。
但是,现今中国,城镇主要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发展第一产业。
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的现代化方式和第一产业的传统发展方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农村从事的是收入低,收入期长的工作,而城镇居民从事的工作相对而言是比农村收入高的。
所以,城乡就业水平从收入,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表一)指标1990 2000 2010 2011 2012 城镇居民家庭每户就业人口1.98 1.68 1.49 1.48 1.49(人)农村居民家庭每户整半劳动力2.92 2.76 2.85 2.78 2.76(人)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人)1.77 1.86 1.93 1.94 1.92农村居民家庭每一劳动力负担人数(人)1.64 1.52 1.39 1.40 1.40(二)、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2000年的628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2000年的483.4元,但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对比从1978年的2.57:1逐步扩大到2000的3.33:1,可见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加大。
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1978年至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在逐渐下降,但就2009年来说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仍比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高近4%,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相对于城镇居民还是较低,差距较大。
近几年,虽然收入一直在增长,恩格尔系数在下降,但结合当今社会的经济膨胀而言,城乡的差距依旧很大。
见(表二、图一、图二)(表二)年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农村居民家庭绝对数 (元) 指数 (1978=100) 绝对数 (元) 指数 (1978=100)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 (%)1990 1510.2 198.1 686.3 311.2 54.2 58.8 2000 6280.0 383.7 2253.4 483.4 39.4 49.1 2010 19109.4 965.2 5919.0 954.4 35.7 41.1 2011 21809.8 1046.3 6977.3 1063.2 36.3 40.4 2012 24564.7 1146.7 7916.6 1176.9 36.2 39.3(图一)(图二)(三)、城乡新建住宅面积和居民住房情况从表三可知,城镇新建住宅面积从2001的5.75亿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6.88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面积从2001年的7.29亿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7.75亿平方米。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01年24.5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0.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从25.7增加到2007年的31.6平方米。
可以看出2011年之前农村的住房面积和新建住宅都大于城镇,城乡住房面积和居民住房情况仍然存在差异。
但根据当今农村的现状:房屋大量被舍弃,越来越多地农村居民到城镇购买住房,这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的生活品质也越来越好。
但2012年新建住宅面积出现反差。
(表三)(四)、城乡医疗水平由表四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例大于城镇居民。
从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相比,城乡的差距不大,但城镇居民所拥有的资源却远远大于农村居民。
根据表四,农村居民拥有资源上升缓慢,城镇居民的增速较大,因此差距在不断扩大。
(表四)指标1990 2000 2010 2011 2012 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重 (%)城镇 2.0 6.4 6.5 6.4 6.4农村 3.3 5.2 7.4 8.4 8.7年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地区机构床位合计城市农村合计城市农村2007 3701076 1831308 1869768 2.83 4.90 2.002008 4038707 1963581 2075126 3.05 5.17 2.202009 4416612 2126302 2290310 3.32 5.54 2.412010 4786831 2302297 2484534 3.58 5.94 2.602011 5159889 2475222 2684667 3.84 6.24 2.80(图三)(四)、城乡居民精神追求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素养,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四个图形反应的是城乡居民精神层次的追求,四个图表都表示城镇居民的精神追求高于农村居民。
虽然都呈现增长趋势,但农村增长较快的是对于彩电这种大众消费品,但对于计算机这类高科技产品、旅游和人文娱乐支出所占比重都远低于城镇居民。
所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图四)(图五)(图六)(图七)二、城乡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刘易斯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部门组成的,一个是传统的人口过剩的劳动部门,以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为特点,即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迁移到工业部门时,其农业产量不会减少。
另一个是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工业部门在扩大劳动投入时,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无限量供给,即劳动的供给是具有完全弹性,这就使得工业部门不必提高工资水平。
根据刘易斯的理论,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平均收入高30%就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
1)改革开放后我国由于实行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城镇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中国仍然出于经济建设的初期,所以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二元经济的现状也是在所难免的。
2)我国在建国初期,迫切追求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开始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忽略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城镇经济由于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资金和技术水平不能跟上城镇发展步伐,拉大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
3)城镇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就业、医疗和保险等方面比农村的发展速度快,这也是导致二元经济的重要原因。
4)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比农村好。
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比农村居民高,居民整体素养也比农村居民。
5)城镇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比农村快。
虽然第二产业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城镇第三产业发展也迅速发展起来。
三、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方案(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1)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分割的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这样在清除了这些人为地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存在的障碍,就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加大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度,扩大国家和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化农村有形市场的建设,并把它纳人国家统一大市场之中,支持农村各种要素市场发育、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农村发展所紧缺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尽快把农村的要素和产品市场都纳人国家统一的大市场之中(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产品产量、质量,农村非农产业等对农民增收均构成了制约,因此,要着手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农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一要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质多量到高质适量的转化;二要调整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区域种植从无分工到有分工的转化;三要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中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
(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求知意识。
学校教育是形成现代性的主要力量。
教育与人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较能够接受新的东西,包括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模式。
愚昧从来都是与保守、惰性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常与进取、求变的心理相互促动。
(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中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中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重新审定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与发展道路。
中国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