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堡》读后感三篇

《城堡》读后感三篇

《城堡》读后感三篇
大多数谎言都是令人极其厌恶的,但马克斯布罗德对表现主义先驱、西方现
代派文学始祖卡夫卡撒的谎,几乎大多数人都原谅了、认可了。

布罗德是卡夫卡
的好友,卡夫卡生前叮嘱自己的好友,手稿要全毁掉,已经发表过的作品也不能
再版。

但是,布罗德没有信守承诺,在卡夫卡逝世后,却竭尽全力地整理好友的
作品,并且将其发表。

《城堡》这部并没有写完的杰作,就是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没有布罗德的“失信”,读者就永远不可能读到经典名著《城堡》。

正像《城堡》的出版不容易那样,人们阅读该部作品时也不是很容易的——这部小说,完全跳出了传统小说的构建框架,其荒诞的情节,让读者恍然走入迷宫,不辨东西南北。

卡夫卡生活在世纪之交之际,国际动荡,他的祖国奥匈帝国更是处在种一狂
热的状态之下,盛衰之间,直接间接都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

而卡夫卡是犹太人,犹太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种族,却也是最凄惨的种族之一。

卡夫卡的三个妹妹,
都在1942至1943年间死在法西斯集中营内。

而对卡夫卡来说,还有一层悲剧:他的父亲相当暴躁,动不动就呵斥卡夫卡。

这个父亲需要卡夫卡绝对的服从和恭敬。

祖国、种族、家庭,三重重压之下,本来就沉默的卡夫卡更加沉默了。

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卡夫卡,他需要一个情感的宣泄口。

于是,文学创作
成了他宣泄最好的办法。

卡夫卡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所有真知灼见,所有的
迷惑不解,都融进了作品中。

现实中,卡夫卡的身体异常瘦弱,1917年还被确诊
为喉结核,经常无法正常工作。

1922年卡夫卡退职,1924年死于基林疗养院。

从1883年出生,到1924年生命终止,卡夫卡短暂的一生里,就没有多少真正快乐的
日子。

这种极度压抑的心绪,变成了文字,也走进了《城堡》
土地测量员K一踏进城堡的土地(或许根本就不是城堡的土地),就遇到异常尴尬的事:没有伯爵的许可,他连旅店都不能住。

但是,事情还没有弄明白,又
变成了别人认可他是到城堡的土地测量员。

于是,旅店的每个人都对他开始恭敬
起来。

按理来说,进入城堡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可在卡夫卡的笔下,这位测量员
同志却因为种种原因,竟然始终无法进入城堡。

城堡明明是天涯咫尺,可事实却是咫尺天涯。

想进进不去,想了解又神秘莫测。

卡夫卡的作品就是如此,整部作品充满了象征、隐喻。

或许,卡夫卡生前很
多的愿景,包括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对温暖的家庭生活的
渴望,对爱情的追求,都如城堡一样迷迷糊糊,永远没有答案。

这些东西,离现
实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到能抓取一把油盐酱醋茶;可又是那么远,远到明明在眼前,却始终都不属于自己。

毫无疑问,土地测量员K的故事,也是一个被作者充分异化的故事。

但客店
老板娘、城堡官员的情人、城堡的信守、村长和他的妻子、学校的教师等等角色,又是那么真实。

也就是说,城堡若有若无,但与城堡相关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不都有一个看似确定,实际上却一点儿都不确定的城堡吗?人一辈子都在追求,但往往忽略了最终追求的是什么,于是,城堡就形成了。

不过,幸好每个人的城堡都不确定,否则这个世界也就缺乏了诸多乐趣。

这也正如
卡夫卡这部《城堡》,若是卡夫卡把里面的城堡写得太具体,或许读者又会感觉索然无味了。

城堡的不确定性,恰恰构成了奇绝诡谲、令无数读者着迷的《城堡》。

提及卡夫卡,最大的印象便是,嗯,一个讽刺主义小说家,为何这样说?
因为他曾写过的《变形记》——讲述主人公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虫的故事。

荒诞不羁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深刻的讽刺。

这是卡夫卡最为擅长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不难猜想,其个人生活,赋予
了他这样的思想认知。

且看卡夫卡的家庭,父亲是个成功的生意人,为人专横暴躁,要求卡夫卡对
其言听计从,而母亲性格忧郁。

正是这样,卡夫卡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与爱,精
神压抑、性格偏激,憎恨着暴君式统治。

本书《城堡》则是体现这样的憎恨。

在卡夫卡41年的短暂生涯中,留下几部未完成作品,《城堡》便是其中之一,更是最后一部作品。

其实,《城堡》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主人公K(第一次见外国小说的主角名字只是个英文字母,猜想会不会是指卡夫卡本人?)收到城堡的录用通知,被任命为土地测量员,不料不远万里奔赴到城堡附近的村子后,被告知:无许可证,不能
进入城堡。

为求许可证,K与各种人打交道,客店老板、信使、酒店女招待、大
人物秘书、教师等,向他们寻求帮助,但却依然未果。

然,故事简单,所反映的内在精神,却叫人“心灰意冷”(请容许我用这个词,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真让我的心拔凉拔凉滴)。

其一,深入骨髓的阶级统治。

阶级地位明显:城堡统治者秘书村长信使村民外乡人,是的,主人公即是最
底层的外乡人。

K初来乍到,城堡、村子的人,无一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冬日里天寒地冻,去哪家,哪家都不留,除了怕惹祸上身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打心里就看不起K,总以蔑视的眼光看他——当他与酒店侍女订婚时,认为身无一物的他配侍女,真
是赚大了。

其二,人人勾心斗角,互不信任,活生生“职场剧”。

在K与众多人周旋时,每个人明里暗里所存的心思均不一样。

就拿与其订婚的侍女来说,根本不信任K,总认为他与自己订婚,是为了与她的前情人——卡拉姆老爷(城堡统治者之一)搭上关系。

然而,在明面上,却处处说有多爱K。

最后的结果是,不听K的解释,认为K与别人相爱,直接将K舍弃,转身与其助手订婚。

关于这段恋情,记得K说过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为什么连一个助手说的话,都会动摇你。

宁愿相信他人,不相信枕边人,可怜!可叹!
恋人便如此,更遑论其他人。

其三,城堡的统治者,是也,非也。

怎么说呢,城堡的统治者,提及最多的便是克拉姆老爷。

而关于他的形象,刻画得不多,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认为克拉姆长这样或那样。

然而,谁才是真的克拉姆本人,书中并未言明。

就是这样,便也无人敢去探寻真相,除了外乡人K。

上层统治者的强权与神秘,底层人士的敬畏与无知,显露无疑!
忽然在想,为何每个人都如此崇拜统治阶级,未曾想过“叛逆”,未曾探明真相,未曾变成另一个“K”。

其四,一字一句,蕴含深意!
这本书,应该是我今年看过最难懂的书了,犹如看英文般。

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个字我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便不知何意。

《城堡》描述的最多的就是,心理活动与对白。

因故事人物大多表里不一,所以很多想法与说辞蕴意深,很难GET到!
一字一句,看得好生艰难。

以上便是,我所理解的《城堡》!
此书未完结,真是遗憾。

一开始被封面吸引,那种肃穆、神秘的氛围。

小说很长,中间有不少插图,倒是能歇一口气。

读前几章时,觉得小说的情节很复杂,太多人物,太多起伏。

但是,读过之后细细想来,其实挺简单:主人公K想进城堡,却死活进不去,反而被困在了城堡下的村子里。

《城堡》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写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城堡》是一部带有鲜明的卡夫卡风格的作品,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小说没有写完,卡夫卡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K的绝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为了进入城堡,费尽周折,充分地感受了世态炎凉,然而还是没能进去。

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感受那种困境,而更在于获得一种心灵的洗涤,一种沉静的状态。

故事中,迷雾笼罩下的城堡,城堡下的村落,种种离奇的事情,都能感觉道一种怪诞的气氛,让人透不过气,神秘莫测。

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都好像隐藏在黑暗里,只露出冰山一角。

在这样的环境中,K被恐惧与孤独包围,似乎并不是奇怪的事情。

无所不在的迷茫、恐惧,K却还一直在坚持着,不论遇到什么阻碍。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村子里的每个人都好像对K十分防备,似乎K是个“怪物“一般。

村子里的人对克拉姆——这个左右着K能不能进入城堡的人,却好像生来就心怀畏惧,对于克拉姆的话,都十分服从。

然而,从始至终,克拉姆都没有真的出现,他一直存在于别人的话语里,他的形象甚至都是不确定的。

村里的人和城堡里的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K的种种行为,觉得K的思想简直不可理喻。

所以,K得不到周围人的支持,只好孤军奋战。

后来,K为了进入城堡,尽力地按照城堡的指示去做,他没有任何自由的选
择,必须努力抓住一切与城堡发生联系的可能性,比如搬到学校,接受并不乐意的工作。

所以,K是自相矛盾的,进也不行,退也不愿。

卡夫卡写的东西总是很荒诞,甚至说,挺难懂的。

但是,仔细想想,何尝不是现实?
而且,真事得可怕。

我们生活在现实里,我们也会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也会面临抉择,向左还是向右,这是个永恒的问题。

然而至少,我们没有那么绝望。

世界上两全其美的事情毕竟不多,所以,无论进还是退,都遵从本心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