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说明文阅读理解(7篇)

初中说明文阅读理解(7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①众所周知,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而黑死病的爆发又使其晚期被称为“中世纪最黑暗的时代”。

14世纪20年代,黑死病开始在欧洲各地扩散。

这种流行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恐怖的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

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患者来说,痛苦的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

②1346年,黑死病传到俄罗斯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

1347年10月,带有黑死病菌的老鼠藏匿在热拉亚人的船上,从克里米亚半岛来到西西里岛东北的墨西拿港,该岛很快就布满了瘟疫。

1348年1月,黑死病侵袭威尼斯和热拉亚两个港城,然后蔓延至整个意大利。

佛罗伦萨受灾最重,城里的95000人死掉了55000人。

法国当局赶忙驱逐了一艘带有黑死病人的游艇,但为时已晚,鼠疫已经在马赛登陆,并由此而进入西班牙。

1348年底,英格兰南部也受到侵害。

一年以后,从爱尔兰、挪威到维尔茨堡、维也纳的广大地区都变成了黑死病流行区域。

但灾难并未就此结束,它无情地扫荡了德国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于1532年“进军”俄罗斯西部。

1894年,我国广东、香港一带出现的黑死病,传播范围也很广。

1898~1928年间,黑死病在印度夺去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直到20世纪60年代,黑死病还曾在越南流行。

③14世纪后半期,欧洲还出现过数次严重的黑死病。

直到15世纪末,欧洲每10年就遭受一次黑死病袭击。

16世纪和17世纪,黑死病仍对欧洲人的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1664~1665年流行于伦敦的黑死病为害不小,被人们称为伦敦大瘟疫。

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所带来的死亡和恐惧,超过了人类史上任何一场战争。

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极大,死亡人数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而欧洲战争死亡人数仅占人口的5%.④除了死亡和恐惧,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它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加快了封建农奴制解体的步伐,推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以英国为例,当时的英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因为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劳动力短缺。

1349年秋天收割的时候,地主们只能花双倍的工钱才能雇到人手,同时还必须每顿给工更多的话语权。

结果就是英国的农奴制逐渐消亡。

原来的农奴基本成了从地主租地的自耕农。

一部分敏锐的自耕农发现地多人少,种地忙不过来,把种庄稼改成养羊,收益更高。

于是,养羊业逐渐兴起,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家致富而成了大庄园主。

英国领先世界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而工业革命就是从羊毛纺织业开始的。

⑤不仅如此,黑死病还加速了欧洲医疗卫生事业向近代化转变,严重的冲击了基督教在欧洲人们心目中的威望,促进了理性意识的萌发,在一定程度上为日后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埋下了伏笔。

⑥黑死病的消失是西方疫病专家、历史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直到现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但通常认为与当时西欧各国家有组织的集体性抗黑死病行动有关。

在这些行动中,隔离是最有效的手段。

也是在那个时期,各个西欧国家先后开始采取集体防疫措施。

从最早的各个国家自顾自的到国际间相互合作。

每个国家的隔离都举全国之力全力而为。

最终,在1656至1721年间,西欧诸国就先后走出黑死病的阴影。

(1)阅读选文,概括黑死病带给人类哪些梦魇。

(写出三条即可)注:梦魇的意思是噩梦、坏的或者可怕的事情。

(2)指出文中划线的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极大,死亡人数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而欧洲战争死亡人数仅占人口的5%.②以英国为例,当时的英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因为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劳动力短缺。

(3)根据文意,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隔离,是当时西欧各国家有组织的集体性抗黑死病行动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B.黑死病就是鼠疫。

C.在当时,黑死病死亡率是百分之百的,只要得病就无一幸免。

D.黑死病的消失至今没有定论。

(4)结合选文内容,并试着反思当前漫布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说说一场疫情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胡定坤随着疫情持续发展,市场上N95(KN95)、医用外科等防病毒口罩依旧紧俏,不少家庭中的口罩库存即将见底。

于是,网络上开始流传一些重复利用的“妙方”。

但是贴着“一次性”标签的防病毒口罩真的能够走上使用、消毒、再利用的“无限循环”之路吗?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56℃30分钟”可有效灭活病毒,是否可通过“清蒸、水煮”的方式实现口罩再利用呢?不能。

无论是N95还是医用外科口罩,它们实现“防病毒”的手段都是依靠“过滤层”吸附、阻隔病毒等微颗粒(气溶胶),而过滤层主要由聚丙烯熔喷超细纤维构成。

根据设计要求,口罩要在实现较好阻隔效果的同时保证令人舒适的通气性,其对医用口罩的吸气阻力一般不能超过343.2帕斯卡(Pa),日常防护型口罩吸气阻力小于135帕斯卡(Pa)。

因此,口罩过滤材料往往要经过“驻极处理”,使其携带微量的电荷,从而在比较蓬松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各种微粒。

毫无疑问,无论是“清蒸”还是“水煮”,水的进入会使过滤层中的电荷迅速消失,导致过滤效果大幅下降。

同时,聚丙烯熔喷材料纤维非常细,要比头发丝细十几倍,平均只有两个微米左右,不耐高温,温度大于80℃时就会收缩变形,导致结构破坏,防护效果降低。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75%的乙醇能有效灭活病毒,能否将用过的口罩喷上酒精消毒,再晾干重复使用呢?不能。

一方面,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外表面都经过“拒水处理”,酒精、水、血液、唾液等都很难渗入,目的是加强对医生的保护,防止在与患者接触中出现液体喷射造成交叉感染。

因此,表面涂抹、喷上酒精很难起到对医用口罩内部的消毒作用。

另一方面,酒精也会破坏口罩的吸收会增强,这会加速口罩过滤层失效。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病毒对紫外线敏感,是否可以使用紫外灯、紫外消毒柜等对口罩消毒,实现再利用呢?不能。

聚丙烯熔喷材料是一种热塑性高分子材料,耐老化性差对紫外线非常敏感。

接受紫外线照射后,结构会发生破坏即氧化降解,使过滤性能大幅下降。

课题组曾经做过实验,如果对N95级别的口罩进行水蒸、水洗、紫外灯消毒,它的过滤效率将由95%快速降低到60%以下,和普通的纱布口罩、棉布口罩差不多。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实现口罩的消毒再利用呢?对普通人来说,没有。

口罩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消毒方式是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普通家庭无法实现。

况且口罩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吸收人体呼出的水蒸气,逐渐造成过滤层的电荷流失、吸附能力下降,即使进行消毒、晾干也无法恢复,再使用起不到很好的防护效果。

在当前的疫情条件下,不应提倡对一次性防病毒口罩的消毒再利用。

虽然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都是“一次性”的,但从设计者的角度看,除非是去医...............院、..大型超市或接触疑似病人等高危场所................,普通人并不需要用一次防护口罩就扔掉,完全可以使用两三次,从而减少口罩资源的消耗。

(1)网络流行关于防病毒口罩可以循环使用的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

(3)文章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文章最后一段加点的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5)“口罩过滤材料往往要经过‘驻极处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连接材料,简要概括防病毒口罩“防病毒”的特点。

【链接材料】的一层结构,可以吸水,所以戴了口罩以后时间长了会看到它是潮湿的。

最外面的一层往往是有颜色的,一般是浅蓝色的,是防水的,就像雨衣一样,所以对于一些喷射的飞沫,或者液体它可以有物理的阻挡作用。

而中间的一层是滤网,是口罩的核心部分,根据它的孔径大小不同,就定义为不同的型号,比如说,N95口罩,它能过滤掉95%以上的直径在0.3微米以上的小的颗粒物质,包括病毒和细菌。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桥①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

《说文解字》注:“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

”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

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追根溯源,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

②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

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44年(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

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而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湘子桥,因设计科学合理、建筑工艺先进桥体造型优美、建筑时代久远,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③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的味、拱桥的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④许多古桥还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浑映,独具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桥既是工程技术的化身,也是精富而独特的桥文化。

⑤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完善。

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运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

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桥、岛、隧结合,成千上百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是伟人的浪漫想象,更是现代科学发展与工程技术的完胜!⑥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也成为了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选自《科学24小时》2017年12期有改动)(1)文章第①段“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2)文章第⑤段文字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列举并说明其作用。

(3)本文②③④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4)一座桥,一个传奇:一座桥,一段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