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解释题: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专业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4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是指按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而确立的结构。
5高等教育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6威斯康星思想: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会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3)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7高等学校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国际合作。
8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9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10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1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的管理。
12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体制:高教管理体制有宏观和微观层次之分。
微观层次是指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高校各个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即高校的内部管理,它可以按管理要素分为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六个要素,也可按管理部门分为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物资管理、后勤管理等,还可以按管理职能分成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
13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各业的人才。
14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5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
16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整个学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制中的最高层次。
高等学校学制的制定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17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18教师专业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简称。
基本含义: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和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9高校师生关系: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
20学科:是基于学问性质划分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或学界组织。
21专业:广义的专业是指某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22课程体系: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
课程间的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
23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在同类专业中具有的优长之处、特殊之处。
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上。
24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
分为基本教材和辅助教材。
25课程: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
26课程目标:是高校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标志着在特定阶段学生发展可望达到的程度,包括理论知识掌握的内容和程度,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和效果等。
27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素质和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28教学大纲:是以系统连贯为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同时也明确了教学进程、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9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活动形式。
30课堂教学:是有固定时间和地点、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形式。
3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2高等学校的教学:高等学校的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34实验课教学的含义:实验课教学是指在特定的场所。
运用—定的设备仪器和相应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过程。
二、简答题:1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具体来讲:1.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主要是指教师、学生、较高基础和特定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2.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思想;3.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有:(1)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2)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3)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2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1)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2)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3)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
3高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
4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共同特点: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和长效性;特殊性:专业性,对象的高层次性、时空延续性。
5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1)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3)优秀的教学能力和出色的科研能力。
6高校教师的群体素质要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构成状态,既教师队伍的结构。
主要包括:第一,职称结构,即队伍内部各种职称的比例状况,这是衡量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水平,反映教师队伍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志。
第二,学历结构,即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状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即教师的基础训练水平和业务发展的潜力。
第三,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其中最具有特征意义的是各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
第四,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高校教师合理的专业及学科结构应当与高等教育及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
第五,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状况,应有效调整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形成来源渠道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结构。
7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4)专业设施建设5)专业管理建设8专业构成的基本要素: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主体。
高等教育功能是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论问题之一,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向,并且与高等教育结构密切联系,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
高等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9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1)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3)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10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1)政治功能: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2)经济功能:其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
其二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
其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文化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11高校教学评价的作用:1管理作用2导向作用3鉴定作用4激励作用5改进作用。
1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使受教育者政治化;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13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3)社会服务,除了通过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为社会服务以外,还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转让、兴办知识产业、进行社会监督等诸多形式。
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14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1)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变化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15高校教学的基本环节: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学习材料;3)理解教学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16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1)信息由师生共同控制;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步增强;3)科研方法的训练逐步增加;4)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17高校教学管理:就是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总结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使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
1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