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
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敢问,质疑的起点。
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才会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
所以在工作中,对于学生的提问,不管好与坏,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让孩子敢问。
在每次初读过课文后,总是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或者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谈论交流,对于敢于提问的同学,予以表扬和鼓励,以此带动更多的同学学会提出心中的疑惑。
记得学习《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
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
5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敢举手。
我鼓励他们说:“没有关系,只要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就行。
”在老师的鼓励和诱导下,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
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
2.善问,质疑的钥匙。
让学生敢于提问是质疑的第一步,重点是引导学生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我通过一个课例来说明。
例如在学习《矛和盾的集合》时,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读过课文有什么疑问,有的同学说:“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有的说:“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矛和盾集合后会怎么样?”我趁机表扬了提问的同学,并夸他们真会提问,因为这三个问题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学生能自己提出来很难得。
我们还应该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人物言行等内容提出疑问。
这样逐渐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3.乐问,是质疑的关键。
学生从敢问,善问,到养成提问的习惯(乐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
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上《薄公英》这课时,我先播放一段投影:(美丽的田野上长着许多薄公英)伴着音乐学生们看得兴趣盎然,这时我乘兴问:“看到这薄公英的种子,你们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这些种子会飘到什么地方呢?”有的说:“种子怎么长成薄公英呢?”还有的说:“薄公英的种子飘到哪都可以生长吗?”……
各种问题都冒出来了。
孩子们在快乐中提问,在提问中,快乐的学习和收获。
教师每节课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乐问,把提问当作学习的一种快乐。
质疑是一种学习能力,敢问是质疑的起点;善问,是质疑的钥匙;而乐问,是质疑的关键。
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保护学生“乐问”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