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原理色彩是水彩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和语言,学好水彩画首先要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规律以及色彩如何在水彩画中进行运用。
一、色彩与光光是色彩产生的重要条件。
人类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光,我们能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是由于光的存在,没有光,世界将会是一片黑暗,人类的视觉也就失去了意义。
最常见的光有自然光,如太阳光、月光等;另外是人造光,如火光、灯光等。
色彩学是以太阳作为光源来解释光和色的物理现象的。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1642-1727),通过一个小孔将射进屋内的阳光用三棱镜进行分解,将太阳分离成色彩的光谱,被称作光的散射,即可产生一条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顺序排列的标准色带。
牛顿又对每种色光再进行分解试验,发现每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但不能再分解。
他又把光谱的各色光用透镜重新聚合,结果又汇成了与日光相同的白光。
由此牛顿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白光是所有不同色光混合的结果;二是两种单色光相混合可出现另一种色光,如红光与绿光相混合呈黄光,蓝光与红光相混合是品红光。
光学告诉我们,不同的色光是由于它们的波长的频率不同而产生的。
现代的光学手段不仅能测出每种光谱中色光的准确波长,而且还对人的视觉、感官所不能直接感知的色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光学中,波长在 400-750毫微米的光称作“可见光”。
例如波长在640-750毫微米呈红色,波长在600-640毫微米呈橙色,波长在550-600毫微米呈黄色,波长在480-550毫微米呈绿色,波长在 450-480毫微米呈蓝色,波长在400-450毫微米呈紫色。
比紫色光波长度更短的还有紫外线、 X射线、宇宙线等,比红色光波长度更长的还有红外线、雷达、电视波、无线电波等。
这些光波是人类视觉不能直接感知的。
其实,色彩是一定波长的光反映在人的视网膜上所形成的感觉。
那么,平常的物体为什么是有颜色的呢?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一是发光体。
在自然界中,太阳是最主要的光源。
除了太阳之外,还有许多发光体。
金属在常温下是不发光的,如果对它逐渐加温,也可以变为发光体,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色彩逐渐由红橙色转化为黄绿色,温度极高时转化为蓝白色,这种转化在光学上叫做“色温”。
“色温”的学名是K,色温至300OK,相当白炽灯的光谱色,色温至600OK接近阳光的白,至200OOK则蓝光炫目。
当我们用光谱分析仪对不同色温的发光体进行测定时,可以看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不同光波的含量是不等的。
例如,白炽灯 (火光、烛光等),含有较多的红黄光波,蓝紫光波较少;而日光灯含有较多的蓝紫光波,红黄光波较少。
所以看起来,前者发红,后者倾白蓝紫。
晚上我们观看楼房中不同灯光时,这种差别是非常明显的。
光源色对物体色彩的形成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如夜晚灯光颜色对建筑物、水面倒影及地面的反映是显而易见的。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二是透光体。
当人们用一片有色玻璃遮住眼睛来观察外面的景物时,似乎是给自然景物“染”上了颜色。
达 . 芬奇就做过类似试验,他发现“通过有色透光体观察物体时有的物体颜色增强了,有的物体颜色削弱了”。
通过有色透光体观察物体时,透光体的色彩决定了人的视觉的色调。
透光体自身的颜色,是由它所能透射的色光所决定的。
根据这个原理,在舞台灯光照明,幻灯放映,夜景灯光,只要改变一下滤色体就可以任意调整照明的色彩。
在绘画写生中,当我们看到逆光的树叶、花瓣,涌起的海浪以及人物、动物的某些部位 (如人的耳轮、眼皮,鸡的冠),色彩较鲜明均属透光所产生的。
大气层也是一种透光体,每当日出或日落时云霞似锦,太阳变得“大如磨盘,红似火盆”,也是大气层透光折射所形成的视觉奇观。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三是不发光体。
平常的物体(指不发光体)都有反射和吸收不同波长的色光的特性。
如红色物体,就是因为它有反射红色光而吸收其他色光的物性,被反射出来的红色光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因此物体看起来就是红色的。
白色物体是由于它有反射一切光的特性,因此看起来是白色的。
黑色物体是由于它有吸收一切光波的特性,不反射任何光波,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
自然界的所有物体对光的反射和吸收并不是绝对的。
一个物体能反射某一色光不等于其他色光完全不反射,只是反射某一色光是主要的,而反射其他色光的能力相对较弱,程度不一样。
不发光物体有反射某种色光的特性,光照强度的大小使该物体具有不同程度的“发光”效应,也能影响其他物体的颜色。
如一个白色物体的背光部附近有一个红色物体,白色物体的暗部反光部就会带有红色的感觉。
所以物体的颜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环境的影响下,它的颜色是会发生变化的。
二、色彩与视觉人类能感受到色彩的存在就必须依靠人类的视觉器官一一眼睛。
人的眼睛又是如何看到颜色的呢?这主要取决于人眼视网膜上的生理构造和大脑,人的眼睛视网膜上有两种细胞一一视杆细胞 (圆柱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能分辨出明暗、黑白,而视锥细胞能分辨出色彩,也可以微弱地分辨出明暗,只有在较强的光线时,视锥细胞才起作用。
视锥细胞分辨颜色,是由于其中存在着感红、感绿、感蓝这三种视色素,也称之为“红敏视锥细胞”、“绿敏视锥细胞”、“蓝敏视锥细胞”,它们好像是色光的三种不同接收器,能分别对红、绿、蓝色光引起兴奋,把接收到的光波转换到神经脉中,把信息传到大脑,使得我们能感觉到色彩。
色彩搭配:/palette/原理与技巧我们所说的色彩搭配一般为绘画中的色彩,三原色为红黄蓝。
随着进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色彩不再仅仅局限绘画上,所以下面所说的色彩搭配以光的三原色为基础制作的色相环。
原色色盘上延伸最长的几段表示出了三种原色----红黄蓝。
它们之所以称为原色。
是因为其他的颜色都可以通过这三种颜色的组合而成。
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祺馨色彩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祺馨色彩第二色(间色)将任何俩种原色混合起来,你就可以得到间色:黄(红加绿)紫(红加蓝)绿(蓝加黄)第三色(混合色)色盘上另外6种颜色称为混合色。
它们是原色和一种临近的间接色混合而成的:桔黄(黄加橙)青(黄加绿)深绿(绿加蓝)绛(红加橙)。
颜色三要素:色相,以区别各种颜色,如红绿蓝等;纯度,以示色彩深浅;明度,以示彩色明暗。
1、色相配色以色相为基础的配色是以色相环为基础进行思考的,用色相环上类似的颜色进行配色,可以得到稳定而统一的感觉。
用距离远的颜色进行配色,可以达到一定的对比效果。
类似色相的配色,能表现共同的配色印象。
这种配色在色相上既有共性又有变化,是很容易取得配色平衡的手法。
例如:黄色、橙黄色、橙色的组合;群青色、青紫色、紫罗兰色的组合都是类似色相配色。
与同一色相的配色一样,类似色相的配色容易产生单调的感觉,所以可使用对比色调的配色手法。
中差配色的对比效果既明快又不冲突,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配色。
对比色相配色,是指在色相环中,位于色相环圆心直径两端的色彩或较远位置的色彩组合。
它包含了中差色相配色、对照色相配色、补色色相配色。
对比色相的色彩性质比较青,所以经常在色调上或面积上用以取得色彩的平衡。
色相配色在16色相环中,角度为0°或接近的配色,称为同一色相配色。
角度为22.5°的两色间,色相差为1的配色,称为邻近色相配色。
角度为45°的两色间,色相差为2的配色,称为类似色相配色。
角度为67.5°——112.5°,色相差为6——7的配色,称为对照色相配色。
角度为180°左右,色相差为8的配色,称为补色色相配色。
色调配色a.同一色调配色同一色调配色是将相同色调的不同颜色搭配在一起形成的一种配色关系。
同一色调的颜色、色彩的纯度和明度具有共同性、明度按照色相略有所变化。
不同色调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印象,将纯色调全部放在一起,或产生活泼感;而婴儿服饰和玩具都以淡色调为主。
在对比色相和中差色相配色中,一般采用同一色调的配色手法,更容易进行色彩调和。
b、类似色调配色类似色调配色即将色调图中相邻或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色调搭配在一起的配色。
类似色调配色的特征在于色调与色调之间有微妙的差异,较同一色调有变化,不会产生呆滞感。
将深色调和暗色调搭配在一起,能产生一种既深又暗的昏暗之感,鲜艳色调和强烈色调再加明亮色调,便能产生鲜艳活泼的色彩印象。
c、对照色配色对照色调配色是相隔较远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调搭配在一起的配色。
对比色调因色彩的特征差异,能造成鲜明的视觉对比,有一种“相映”或“相拒”的力量使之平衡,因而能产生对比调和感。
对比色调配色在配色选择时,会因横向或纵向而有明度和纯度上的差异。
例如:浅色调与深色调配色,即为深与浅的明暗对比;而鲜艳色调与灰浊色调搭配,会形成纯度上的差异配色。
采用同一色调的配色手法,更容易进行色彩调和。
明度配色明度是配色的重要因素,明度的变化可以表现事物的立体感和远近感。
如希腊的雕刻艺术就是通过光影的作用产生了许多黑白灰的相互关系,形成了成就感;中国的国画也经常使用无彩色的明度搭配。
有彩色的物体也会收到光影的影响产生明暗效果。
像紫色和黄色就有着明显的明度差。
将明度分为高明度、中明度和低明度三类,这样明度就有了高明度配高明度、高明度配中明度、高明度配低明度、中明度配中明度、中明度配低明度、低明度配低明度六种搭配方式。
其中高明度配高明度、中明度配中明度、低明度配低明度,属于相同明度配色。
一般使用明度相同、色相和纯度变化的配色方式。
高明度配中明度、中明度配低明度,属于略微不同的明度配色。
高明度配低明度属于对照明度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