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河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调研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8分)1. (6分) (2019高二上·鹤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阳木雕被称为“中华一绝”,它以历史悠久、品类丰富、雕饰精关、技艺精湛而________。
东阳地区山川毓秀,气候温润,梨树、樟树、松树、银杏树等________,为东阳木雕选材用料提供了多种可能。
东阳木雕以天然木材为原料,不施以漆色,保留原木的纹理和色泽,自然气息浓厚。
以材料本身的语言来体现木雕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东阳木雕为人们________的一大特色。
木材本身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发扬着生命的气息。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表现故事性较强的内容。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探索与创新,在精益求精的艺人手中,东阳木雕技艺日臻完美,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极具艺术感染力。
不仅如此,在追求实用价值方面,(),装饰性与实用性________,更接地气,更能融入日常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声名鹊起触目皆是口耳相传相得益彰B . 声名鹊起比比皆是津津乐道相辅相成C . 闻名遐迩触目皆是口耳相传相辅相成D . 闻名遐迩比比皆是津津乐道相得益彰(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由于木材本身的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B . 木材本身具有的生命和灵性,使木雕作品天生就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C . 由于木材本身具有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D . 木材本身具有生命和灵性,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斥着生命的气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东阳木雕能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并运用传统透视技法展示画面内容B . 木雕匠人采用传统透视技法展示内容结合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的创新工艺C . 东阳木雕采用传统透视技法来展示画面内容,并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D . 木雕匠人根据原材料的质地和形状因材施艺,并运用传统透视技法来展示画面内容2. (2分) (2016高三上·通渭月考)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来到巴西,在此生活的中国人同样会提醒你要注意安全,但又安慰你市区大多数街道还是安全的,不必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近期有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发生,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也有所提高,个别人容易变成_________________。
③他们将贪污受贿的不法资产转移至国外,而我国的反腐职能部门对此却鞭长莫及,一些腐败分子得以成为_________________。
A . 杯弓蛇影漏网之鱼惊弓之鸟B . 漏网之鱼惊弓之鸟杯弓蛇影C . 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漏网之鱼D . 惊弓之鸟杯弓蛇影漏网之鱼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6分)3. (6分)(2017·山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
文学没有专门隶属于自己的媒介,在语言用法上无疑存在着许多混合的形式和微妙的转折变化。
要把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区别开来还比较容易;然而,仅仅将它们看作是“思想”与“情感”或“感觉”之间的不同,还是不够的。
文学必定包含思想,而感情的语言也决非文学所仅有,这只要听听一对情人的谈话或一场普通的吵嘴就可以明白。
尽管如此,理想的科学语言仍纯然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
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因此一种符号可以被相当的另一种符号代替;语言符号又是简洁明了的,即不假思索就可以告诉我们它所指称的对象。
文学语言有很多歧义。
每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都拥有大量的同音异义字(词)以及诸如语法上的“性”等专断的、不合理的分类,并且充满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
简而言之,它是高度“内涵”的。
再说,文学语言远非仅仅用来指称或说明什么,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可以传达说话者和作者的语调和态度。
它不仅陈述和表达所要说的意思,而且要影响读者的态度,要劝说读者并最终改变读者的想法。
文学和科学的语言之间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区别,即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
人们发明出各种文学技巧来突出强调这一点,如格律、头韵和声音模式等。
与科学语言不同的这些特点,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又有不同程度之分,例如声音模式在小说中就不如在某些抒情诗中那么重要,抒情诗有时就因此难以完全翻译出来。
在一部“客观的小说”中,作者的态度可能已经伪装起来或者几乎隐藏不见了,因此表现情意的因素将远比在“表现自我的抒情诗”中少。
语言的实用成分在“纯”诗中显得无足轻重,而在一部有目的的小说、一首讽刺,诗或一首教谕诗里,则可能占有很大的比重。
再者,语言的理智化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哲理诗和教谕诗以及问题小说中的语言,至少有时就与语言的科学用法很接近。
文学语言深深地植狠于语言的历史结构中,强调对符号本身的注意,并且具有表现情意和实用的一面,而科学语言总是尽可能地消除这两方面的因素。
日常用语也有表现情意的作用,不过表现的程度和方式不等:可以是官方的一份平淡无奇的公告,也可以是情急而发的激动言辞。
虽然日常语言有时也用来获致近似于科学语言的那种精确性,但它有许许多多地方还是非理性的,带有历史性语言的种种语境变化。
日常用语仅仅在有的时候注意到符号本身。
在名称和动作的语音象征中,或者在双关语中,确实表现出对符号本身的注意。
毋庸置疑,日常语言往往极其着意于达到某种目的,即要影响对方的行为和态度。
但是仅把日常语言局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是错误的。
一个孩子说了半天的话,可以不要一个听众;一个成年人也会跟别人几乎毫无意义地闲聊。
这些都说明语言有许多用场,不必硬性地限于交流,或者至少不是主要地用于交流。
(摘自[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1)下列关于“文学语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学语言表现情感、感觉,也包含一定的思想,能够明确地告诉读者它所指称的对象,但它并不是文学作品的专属语言。
B . 文学语言是高度“内涵”的,准确理解文学语言的意义,必须联系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记忆、联想等。
C . 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和语词的声音象征,它还可以表现情意,传达说话者和作者的语调、态度等。
D . 文学语言表现情意的因素,在作者态度比较鲜明的作品中相对较多,而在作者态度不明显的作品中则相对较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科学语言追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的一一吻合,而文学语言除了用来指称或说明什么,还要劝说读者改变自己的想法。
B . 文学语言植根于语言的历史结构中,而科学语言则尽可能地消除对符号本身的注意,并且避免受到语言情感和实用因素的影响。
C . 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都有表现情意的作用,也着意于影响对方的行为和态度,但两种语言对符号本身的注意有所不同。
D . 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有时难以区分,它与科学语言都有很强的精确性,与文学语言一样在许多地方有着非理性的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中以“一对情人的谈话或一场普通的吵嘴”为例,能够说明日常语言也有表现情意的作用,从而证明感情并非文学语言所独有。
B . 传统抒情诗中常用“月”表达思乡之情,如“月是故乡明”等,这说明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和它的实用成分。
C . 从数学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看出,理想的科学语言纯然是“直指式”的,可以简洁明了地告诉人们它所表达的意思。
D . 文中用“一个成年人也会跟别人几乎毫无意义地闲聊”的例子,说明仅把日常语言局限于交流是错误的,它还有很多用途。
4. (10分)(2019·青浦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③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④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⑤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⑥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⑦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