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特点及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全党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
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深入,必须坚持创新
精神。
中央批准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是一个创新的
产物,其中既有思想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也有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工作方法上的创新。
它在总结20多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改
革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拓宽和加大了改革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新的特点。
一、进一步明确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工作思路
《纲要》对今后10年,尤其是“十五”期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讲了五条,
概括起来,可以说是要“建立一个机制”,即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完善两个体系”,即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和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努力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形成一套制度”,即形成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业
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类管理、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创造一个环境”,即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
理配置。
其中,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
人机制,是其核心内容。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观念更新为基本前提,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扩大民主为改革方向,进
一步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程度和透明度;以解决干部“能下”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改革攻关
力度;以完善考核为关键环节,进一步健全择优汰劣的选人机制;以推进交流为重要措施,
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以加强监督为根本保证,进一步完善制约制度和措施。
这几条,
是我们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总的工作思路。
那么,我们要建立的选人用人机制有哪些特征呢?
(一)它是一种以民主为基本趋向的机制。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扩大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过去选拔干部大多采取组织任命的形式,推
荐和考察环节不规范,缺少一种群众参与机制。
突出的问题是,“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
选人”,视野比较狭窄,这显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必须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
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首先就是要扩大民主。
继健全选举制度,实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
和民意测验制度后,这些年,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如公开选
拔领导干部、党政机关竞争上岗、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考察预告制等。
这些改革措施进一
步扩大了干部群众对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体现了人民群众选
择“人民公仆”、“人民公仆”必须向人民负责的社会主义原则。
党内民主也日益扩大,一些地
方党委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
议决定的方针,实行党委常委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地(市)县(市)党政正职拟任人选,由上一
级党委全会审议表决制度等,效果很好。
(二)它是一种以公开为基本前提的机制。
所谓公开,就是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公开
是民主的前提和条件,没有适度的公开,扩大民主就会成为空话。
干部工作只有坚持公开的
原则,才能平等竞争,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干部工作搞得很神秘,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助长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现在,从民主推荐和署名推荐制、考察预告制,到任前公示制,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人们可以较大程度地参与
对干部的选拔任用。
这是选人用人观念和机制上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
二、进一步明确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这就是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
“上”和“下”是干部工作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贯穿始
终的一对矛盾。
“上”是目的,“下”是条件,一部分干部的“下”是为了另一部分干部的“上”,没
有“下”,“上”就无从谈起。
同样,“上”的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干部“下”的方式。
因此,
要把干部“上”和“下”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
《纲要》体现了这样的改革思路:在“上”的方面,一是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改进干部的选拔方式,引入竞争择优机制,为淘汰相形见绌
的干部提供了条件。
二是改进委任制,完善选任制,试行聘任制,改进干部的任用方式,这
对调整不胜任现职的干部也是有利的。
三是实行任期制和试用期制,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配
套制度,使干部“上”的时候就有了“下”的准备。
实行试用期制,可以使不称职的干部在任职
初期就能得到及时调整。
在“下”的方面,通过改进考核,加强审计,实行辞职降免制度,包
括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就地免职,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的工作力度;实行待岗制、转岗学习、离岗分流、改任非领导职务等,拓宽“下”的渠道;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干部“下”的后顾之忧。
这样,从“上”和“下”两个方面入手,并综合考虑相关问题,建立
相应制度措施,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走出一条依靠健全制度、建立机制解决干部
能上能下的新路子。
三、进一步明确了组织部门的职能和工作方式
(一)工作职能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干部工作中宏观管理的职
能将进一步加强。
包括整个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三支队伍”一起抓的问题等。
实行分类管理,我们取消了以往意义上“国家干部”的大概念,这并不是说对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组织部门就
可以不予重视了。
相反,要树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新的人才观。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就是要
坚持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正确方向,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
持做到对重要干部的任免,严格按照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程序来进行。
这几条做到了,
就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至于在具体管理权限和管理方式上,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干部
会有所不同,有的由党委及组织部门直接管理,有的间接管理,有的就起一个监督检查的作用。
我们讲要“三支队伍”一起抓,对于组织部门来说,每支队伍的抓法又不一样。
二是在干
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牵头抓总的职能将进一步加强。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既包括党政领导干部
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也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
组织部门是党委主管组织建设和干部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干部人
事制度改革中要担负起牵头抓总、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的职能,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
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合力,共同把改革推向前进。
三是干部
监督的职能将进一步加强,包括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
由重选拔
轻监督转变为选拔和监督并重,是组织部门工作的一个重大转变。
监督也是管理。
要努力探
索一套适合组织部门自身特点的工作方式,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在管理中实现监督。
同时,
管理者也要受监督。
(二)工作方式的变化。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趋势日益发展,市场
机制逐步完善,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仅靠伯乐相马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它往
往受到自身识人选人视野的局限。
一方面,许多优秀人才感到缺少机会,怀才不遇。
另一方面,组织部门苦于蓄水池小,手头掌握的人选不足,调整班子时常常捉襟见肘。
同时,这种
方式往往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对干部标准掌握不一,容易出现凭个人好恶选人的问题。
因此,必须在改革选人用人机制上做文章。
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改革措施,就是一种
尝试。
它意味着组织部门的工作方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打个比喻,组织部门将更多地由“伯乐”的角色变成比赛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员的角色。
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对我们的要求更高了。
必须在继承和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同时,学习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的识人
用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