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德修养与教师成长的关系

师德修养与教师成长的关系

师德修养与教师成长的关系岳池县雷峰小学蒋艳梅师德修养与教师成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关键,缺乏师德修养的教师肯定是一位失败的教师,因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师德修养,师德修养决定着教师的成长。

本文,笔者就从教师成长的角度出发,重点谈谈师德修养的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强化师德修养?师德修养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教师素质的提高,师德修养的加强。

一是社会群体本身素养的提高,在其影响下,教育对象的基础水平发生了变化,要求越来越高,二是教育对象比过去更为复杂,特别是社会生活中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因此,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如何有效发挥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教师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如果我们能看到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兴衰,那么,教师就不仅是谋生的职业,而是在从事光辉而神圣的事业,就会全身心的投入。

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创新,锐意改革,为学生的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而努力工作,而且是自觉主动地,并非外在力量强加的。

也只有高素质的具有开创精神的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才有可能实现。

二、教师本身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巨大影响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师德修养的提高是职业素养的迫切要求。

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新时期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长期性、示范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构成教师素质的特殊性。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

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教师的作用最大。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同时,还通过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产生影响。

在多数学生眼里,教师的话都是对的,教师都是正确的。

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品德的发展。

因此被称为“师魂”的教师道德素质将比文化素质更重要。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等要求,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由单一的个体所组成。

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映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养成,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超常的决定性作用。

因为教师的教育是长期的系统的,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还是德育手段等都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教师的教育是科学的,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

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一生的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所以,从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看师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良好的师德修养主要有哪些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理想、原则、信念、兴趣、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的火花。

”可见,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多强的感召力呀!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好青年一代的崇高使命,应重视职业道德修养,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楷模。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师德很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先修德”,要让学生“亲其师、仰其德、信其道”,我们教师必须模范贯彻党的基本政策和教育方针,积极工作,无私奉献,博学专长,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和文化涵养,把自己塑造为名师和大家,用高尚的品德和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授予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格力量。

教育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教育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民族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学生教育好,培养好;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发扬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精神,脚踏实地、扎实工作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热爱学生、乐于奉献,不断转变和改进对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实现角色和重心转换调整,加强素质教育。

教师被赞誉为“灵魂工程师”,是蓝天下最光辉的职业。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学习先进教师的教学风范,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将高尚的师德贯穿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争取在素质教育中取得良好效果。

师德修养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他是我们职业生涯中长期积累的结晶,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勤学、勤研、努力进取。

作为教师,是否勤奋学习,勤于钻研,有没有进取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业精者堪称师,而业精于勤。

作为教师,更要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

要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且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业务能力。

如此,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

才能立足于讲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佩。

2、强化自身品德修养,为人正直、正派,要树立正气。

讲正气,就是讲一个人要树立正气,有正义感。

在新世纪之初,作为班主任,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必须自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去影响学生。

面对喧嚣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守住心灵的一片宁静,不被世俗尘埃所染,不为金钱物欲所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一辈子献身教育,虽清贫,终不悔,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表现出最佳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要目标高远、信念坚定、精神富有、思想充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3、真爱教育,真爱学生。

教师要真诚、坦诚、热诚地对待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更要以诚相待,真正做学生的良师挚友,其核心就是一个“爱”字。

爱是教育的基础,有了爱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挚友;也只有对每个学生都能真诚相待,坦诚相处,热诚相帮,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4、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必须首先净化自己的灵魂,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为人正直、心底无私、真诚待人、公正处事。

看问题一是一、二是二、善恶清楚、是非分明,谁的问题就是谁的问题,不姑息、不株连、不感情用事,不因个人好恶而偏袒学生、嫌弃学生。

对学生不分贫富,不论成绩好坏,要平等对待,倾注一样的心,付出同样的爱,一视同仁、公正无私。

5、严字当头,对己对生都要“严”。

教师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正确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以身立教。

对学生严格管理,一丝不苟。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好为人师表,一言一行堪为学生表率,注重言传身教,特别要注重教师的身教,在学生时时处处学有对象,做有示范,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纪律上严格管理,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决不姑息迁就,严格按照校纪、班规班纪进行教育。

在学生的心目中应该是一个“严师”形象。

怎样加强师德修养?师德修养在教师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修养,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呢?我建议:1、学校要营造积极进取、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弘扬高尚师德,为教师的良好师德修养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从打造和谐校园,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入手来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首先,环境和氛围对于教师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比如,有一位乡村教师和同事到南京东南大学礼堂参加教学观摩会,在那古朴典雅的环境中,每位教师都表现得彬彬有礼,二千多名教师齐聚一起,会场只有会意的笑声,热烈的掌声,这么多人井然有序,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这百年历史的礼堂和会场那浓郁的学术氛围。

可见,环境和氛围对师德的塑造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师生员工无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谓“润物细无声”,优美的校园环境于无形中荡涤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力量。

其次构建和谐的干群、同事关系也是提高师德的有效途径之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叫《掌声》,讲述了一个身有残疾而又自卑的女孩英子,在一次班级故事会上走上演讲台时,同学们给予了她鼓励的掌声,当她演讲完时,同学们又一次给了她自信的掌声,多年后,当这位女孩回忆这掌声时说,是同学们的掌声使她感觉到她并没有被同学遗忘和鄙弃,掌声使她自信的走向生活,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当人生活在宽容、谦让、尊重的环境中时,他的感觉应该是幸福的。

关注教师的人格,从人格平等的角度来构建学校教职工的关系,引导教师尊重他人,尊重学生、尊重自己,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相互影响,相互鼓励、相互关爱,师德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同时学校还要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帮助教师健康成长,学校科学的考办法,严格的规章制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明的奖惩制度是教师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

2、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效的师德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受教育,在参与中健康成长。

比如在教师中实施“五师”教育工程:即“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

)“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

对后进学生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

)“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肃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

)“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练师能”(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按“名师”“骨干教师”工程的目标进行培养。

)这一活动的开展,能有效的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教师们在教育岗位上无私奉献,悉心育人,用爱塑造爱,用心雕塑心的良好师德行为。

3、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的水平和自身修养的审美能力。

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

一个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