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电站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班级:2010032 学生:姜志东学号:20101519
摘要:目前中国的能源相当匮乏,虽然总量很大,但是人均不足,因而探讨核能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本文中我准备从各个发面来探讨一下核电站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分别从:核电发电原理,原料,发电效率,经济效率和隐藏的危害等方面讨论。
关键字:核电站,核能,效率,新能源,原料,危害。
引言: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自然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
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精查可采储量893亿吨;石油的资源量为930亿吨,天然气的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现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资源量的约20%和约3%;水力的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7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风能资源量约为16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远景储量为1353.5亿吨标准煤,探明储量为31.6亿吨标准煤,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储量更是属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因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匮乏。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1%,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
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
我国1997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3.34亿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165吨标准煤,人均电量为893kWh,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居世界第89位。
北美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10吨标准煤,欧洲及独联体人均能源消费量为5吨标准煤。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到2050年将达到2.38吨标准煤左右,相当于目前世界平均值,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
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这也是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辟新的能源供应渠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而讨论核电站的发展前景就尤为必要了。
正文:核电站发电原理:◇核能发电的原理
一、核能发电与火力发电非常相似,只是燃料不同,核能发电的原理和水力、火力发电厂有同样的共通点,就是设法使涡轮机(turbine)转动,以带动发电机切割磁场,将机械能转变为产生电能。
其中主要的不同点在于推动涡轮机所用的动力来源。
水力电厂以大量的急速流动水(例如由水坝或瀑布引出)直接推动涡轮机,而核能电厂与火力电厂则利用大量高温、高压之水蒸气推动涡轮机,其中核能电厂是靠核分裂所释放出的能量、火力电厂则是靠燃烧煤炭、石油或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产生蒸汽。
二、核能发电利用铀燃料进行核分裂连锁反应所产生的热,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核反应所放出的热量较燃烧化石燃料所放出的能量要高很多(相差约百万倍),比较起来所以需要的燃料体积比火力电厂少相当多。
核能发电所使用的的铀235 纯度只约占3%-4%,其余皆为无法产生核分裂的铀238。
核电站的原料主要是铀235。
核电站的发电效率:例而言,核四厂每年要用掉80吨的核燃料,只要2支标准货柜就可以运载。
如果换成燃煤,需要515 万吨,每天要用20吨的大卡车运705 车才够。
如果使用天然气,需要143 万吨,相当于每天烧掉20万桶家用瓦斯。
换算起来,刚好接近全台湾692万户的瓦斯用量。
而核电站发电是裂变产生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可知这产生的能量是多么巨大!
核电站的经济效率:占地小,投资成本低,发电功率大,如果无突发情况是一种很安全的发电方式,也很环保。
核能背后隐藏的危害: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爆炸而引起的放射性污染。
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
下面举例历史上一次很大的核泄露带来的危害:1986年4月25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发生核泄漏事故,爆炸时泄漏的核燃料浓度高达60%,且直至事故发生10昼夜后被封存,放射性元素一直超量释放。
事故发生3天后,附近的居民才被匆匆撤走,但这3天的时间已使很多人饱受了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在这场事故中当场死亡2 人,至1992年,有700O多人死于这次事故的核污染。
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
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千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
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最终被关闭,不仅如此,由于放射性烟尘的扩散,整个欧洲也都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震中。
临近国家检测到超常的放射性尘埃,致使粮食、蔬菜、奶制品的生产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核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更是无法统计。
事故后的7年中,有7000名清理人员死亡,其中1/3是自杀。
参加医疗救援的工作人员中,有40%的人患了精神疾病或永久性记忆丧失。
时至今日,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七万人成为残疾,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
核能是有两面性的,要好好的使用并不容易。
这还会是一个持久的课题。
下面讨论一下其在中国的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我国在1971年建成第一艘核潜艇以后,立即转入了对核电站的研究和设计。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迄今已经建成核电机组8套,还有3套正在建设之中,到2005年将全部建成,届时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70万千瓦。
从我国的第一套核电机组———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并网发电以来,到目前为止,我国核发电总量已超过1500
亿千瓦小时。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
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原型压水堆核电站,于1985年开工建设,1991年12月15日首次并网发电,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已有十多年安全运行的良好业绩,被誉为“国之光荣”。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二期核电站,装有两台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于1996年6月2日开工建设。
1号机组于2002年2月6日实现首次并网,2002年4月15日提前47天投入商业运行。
它的建成为我国核电自主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山三期核电站是中国和加拿大合作建造的我国第一座重水堆核电站,装有两台72.8万千瓦核电机组。
它于1998年6月8日开工建设。
1号机组于2002年11月19日实现首次并网,2002年12月31日提前43天投入商业运行。
2号机组也于今年6月12日提前91天
并网发电。
田湾核电站是从俄罗斯引进的2×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位于江苏连云港市。
核电站采用了全数字化仪控系统和双层安全壳,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能。
它于1999年10月20日开工建设,两套机组预计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投入商业运行。
位于我国广东省深圳的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引进国外资金、设备和技术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它装有两台单机容量为98.4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
两套机组分别在1994年2月和5月投入商业运行,每年的发电量超过100亿千瓦小时。
20年合营期内上网电量的70%送往香港。
自1994年投产以来到2003年5月,已向广东和香港两个电网输送1173亿千瓦小时电量,其中向香港输送785亿千瓦小时的电量。
“九五”期间投资规模最大的能源项目之一———位于深圳的岭澳核电站,装有两台单机容量为99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分别提前48天、66天投入商业运行。
该电站于2003年1月全面建成投入商业运行。
1号机组第一个燃料循环就创造了连续安全运
行332天的优异成绩。
我国向巴基斯坦出口了一座核电站,功率为30万千瓦,于2000年6月投入运行,目前
运行情况良好。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适度发展核电的方针。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核电的巨大优越性,国家有关部门规划到2020年将建成核电总装机容量3200万千瓦,从而使我国核电的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1%上升到4%左右。
“十五”期间,我国将启动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国产化依托项目。
目前,正在浙江、广东、山东等地进行核电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目前我国的核技术还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因而核电站的前景还是不容乐观的。
参考文献:《核电基础知识》责任者: 周海伟出版社: 中国民艺出版社;
《核能》责任人:胡生青, 薛海芬;
《核电站水化学控制工况》责任人:李宇春等
《核工业中的地震科技研究》责任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国家地震局;
《核能开发与应用》责任人:马栩泉;
《21世纪核能:先进核反应堆》责任人谢仲生, 沈时芳, 喻真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