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七年级五四制上期中语文试卷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七年级五四制上期中语文试卷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七年级五四制上期中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 (2019七下·大同期末) 下列划线字的字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狐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xié)!(《孙权劝学》)B . 昨夜见军贴(tiě),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C . 康肃笑而遣(qiàn)之。

(《卖油翁》欧阳修)D . 山门圮(pǐ)于河。

(《河中石兽》纪昀)2. (2分)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

B . 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箫箫的声音来。

C . 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D . 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 . 专利战已成为手机巨头们的一种竞争利器,在国外“战场”上,苹果、三星、高通等科技巨头之间的专利大战打得如胶似漆。

B . 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C . 似白杨挺拔向上,抗寒抵风,不折不挠;如红莲洁身自好,高标清操,不蔓不枝。

D . 只有你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命运才舍得把美好的事物回馈给你。

即使是碰上从天而降的幸运,也一定是妙手偶得的结果。

4. (2分)(2017·邵阳)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B . 崀山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具有湘西南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

C . 通过观看电影《摔跤吧,爸爸》,使我重新认识了“虎爸狼妈”的必要性。

D .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5. (2分)(2016·深圳模拟) 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 .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狼的大胡子”的句子主干是“形象来源于大胡子”。

B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

C . “夜深了,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就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 . “语言,人们用来表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这句话的标点使用是正确的。

二、名著导读 (共1题;共2分)6. (2分)格列佛在离开大人国时,收集了哪些奇异的东西?(写出两种)①________;②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5分)7. (5分)(2015·鞍山) 口语交际。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微民”已经超过五亿,微信正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微信的朋友圈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网络谣言。

2015年1月6日,《人民日报》刊载《那些“科学”谣言,你识破了吗》一文,曝光了2014年十大“科学”谣言。

这些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是地暖辐射会导致白血病,雾霾不散是因为“核污染”,吃一碗方便面要花32天解毒,感染埃博拉病毒会变“僵尸”……这天晚饭后,你的母亲正在看手机微信时,突然惊讶地嚷道:“原来吃一碗方便面得花32天解毒哇!我得马上把这条消息发给大家,让朋友们都别再吃方便面啦!”这时,你该怎样劝阻妈妈呢?(限80字以内)四、默写 (共1题;共2分)8. (2分)默写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 ________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________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8分)9. (16分) (2017七下·萧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初,张咏①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③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注】①张咏,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

②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③严:敬重。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②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③及准出陕________④咏徐曰________(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 . 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B . 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C . 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D . 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4)【甲】【乙】两文中的吕蒙和寇准都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0. (12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第①段主要交代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与缘由。

B . 第②段意在引出下文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

C . 本文的写作意图是歌颂滕子京贬谪期间的政绩。

D . 作者描写洞庭湖景色,表达想归隐山林的愿望。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11.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爱挺直郭华悦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

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

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

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

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

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

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

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

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

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

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

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

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

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

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

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

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

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

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1)选文第④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2)“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结合选文,请你说说他“不断推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4)阅读选文后,你会为其精美的文题所折服,联系全文,说说选文标题好在哪里?12. (25分)(2019·安徽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汪曾祺①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三门课我都选了。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

教创作靠“讲”不成,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

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

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

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

他还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

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

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②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

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

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

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

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

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

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

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③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

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④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