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旅游资源赏析

17、旅游资源赏析

第十七章旅游资源赏析学习目的熟悉审美规律;掌握旅游资源主要美感类型;把握旅游审美要求。

主要内容●旅游与审美意义特点规律●旅游资源美感分析形态色彩声音嗅味质感动态形式朦胧●旅游审美要求素质具体要求第一节旅游与审美一、旅游资源美感研究的意义人们旅游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同一个人每次的旅游动机也会不同。

然而,无论何人、无论其旅游动机如何,在一切旅游活动中都无不包含着对美的追求,并且首先是从美的享受开始。

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享受,其核心是对美的享受。

旅游业经营者和一切旅游从业者,仅仅考虑一时的接待数量和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能否将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所蕴含的美充分表现出来,能否发现美、创造美,才是衡量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高度的美学价值是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

研究旅游资源的美感所在、旅游审美活动的规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旅游审美的特点1.审美对象复杂而综合罗丹曾指出:“美是无处不在的。

”何况作为重要审美对象的旅游资源。

但是,旅游资源包罗万象,其时间跨度亦非常之大,这就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并且经常以综合形式出现,各种因素间又有着密切联系,相互产生影响,形成综合效果(这往往也正是旅游业经营者所追求的)。

因而对旅游者的审美能力要求较高。

旅游资源类型不同,其所提供的美感的基本属性有明显的差别。

自然旅游资源本身无所谓意图,因而其美感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或称为欣赏者的主观性。

即使同一对象,可因观赏主体的个人处境和心境的差异而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如面对同一优美的景色,有人会认为181是“良辰美景”、“姹紫嫣红”,因而兴致勃勃;有人却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认为是“奈何天”。

甚至同一个旅游者面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期也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感受。

而人文旅游资源则因其创造之初就融入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并调动一切手段来体现其倾向性,犹如影视作品中的“蒙太奇”。

因而便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了主导性,或称为强制性。

越是成功的作品,这种主导性越强烈。

2.旅游审美主体的群众性现代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由于每个旅游者的各方面状况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对象,其感受和理解也往往大相径庭。

而旅游者中相当数量的人受文化程度、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限制,其审美能力并不很高。

这便与第一项要求恰恰矛盾。

但另一方面,旅游者都有积极主动获取美感的愿望,在旅游过程中最易直接、生动、形象地接受美学教育,所以旅游过程又最易提高审美能力。

3.旅游审美过程直接却短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亲临现场,直接面对审美对象,获得切身的感受,信息刺激强烈。

这是优点。

然而由于旅游时间的限制,旅游者经常只能是走马观花,没有机会反复观察和深入思考,一般重复前往某地旅游的可能性较少,因而其对旅游对象的印象难免是庞杂的、浮泛的。

这些既是特点,也是困难,甚至比专业美学工作者还困难。

因为后者大多有条件反复地、长时间地审视某一审美对象。

旅游从业者的职责就包括了尽可能解决上述难题,以提高旅游者的审美能力。

三、一般审美规律1.信息来源及途径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现象都可成为信息来源。

这些信息最主要的是通过旅游者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进入旅游者的大脑,此外还通过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

由于各旅游对象的特点是否突出和旅游者的旅游偏好与兴奋点不同,每个旅游者所接受的刺激强度会有差别。

应当说明,因为人类在长期接受外来信息刺激过程中,各种感官之间经常会互相协作,因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联系,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虽然某一信息只是通过某一特定感官接收到的,但其他某些感官也会有所反应。

这种现象在视觉与听觉之间最易发生。

例如“此时无声胜有声”1、“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2等,都说明视觉器官引起了听觉器官的联带反应。

“望梅止渴”则是视觉器官所引起的味觉器官的联带反应。

2.信息的加工经过神经中枢对各种信息进行分辨、判断、综合、加工,即思维过程,形成形象和概念,对人的感情和思想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了旅游审美效果。

其过程为:外界信息→感官反应→情绪变化→分析判断→联想→思维→概念→理性认识→行为。

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所产生的1白居易:《琵琶行》。

2白居易:《画竹歌》。

182作用强度在阶段上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那些偏于耳目之娱的自然风光、消遣娱乐的旅游项目,主要在于运作程序的前半程,即外界信息→感官反应→情绪变化,其余则相对较弱,容易产生冲动行为;而那些思想感情较强的文化艺术、社会现象等,则贯穿整个思维过程,并且着重于后半程的效果,对人的理性认识和行为的影响更为长远。

3.主客观的统一审美的结果是最终使外界刺激引起人们情感的激动和思想的变化,从而达到精神的“净化”。

故审美过程是客观外在世界与主观内在世界的统一过程。

所以,审美必须是主、客观的统一。

即如清代吴在湄在《天下名山游记·凡例》中所云:“外供耳目之娱,内养仁智之性”,也必须如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的:“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要达到东晋顾恺之在《画论》中所谓:“迁想妙得”,要求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指出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这也就是美学上所谓“移情说”。

因而,人们应放弃冷漠的态度,调动主观积极性,去努力追求美。

4.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般美学常将美分为自然美、形式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它们又可细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形式美中包括和谐、对比等。

自然美和形式美容易对人们的感官产生作用,迅速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产生感性认识;而社会美和艺术美则重在思想内容,影响理性认识。

但是,此二者不可割裂,它们都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这是美学的基本法则。

5.美的时代性及阶级性对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和任何阶级、阶层而言,美有其一致的一面,特别在形式美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例如和谐与对比的规律从来为人们所肯定。

然而美又有明显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这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劳动者绝不会以林黛玉式的弱不禁风为美。

中国历史上不是也有所谓“环肥燕瘦”之不同吗?汤加,以至许多非洲人,传统上以肥为美,而今汤加国王却身体力行提倡起减肥运动来了。

6.美学的“间离效果”也称为“距离效果”。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心理距离。

即在审美过程中,虽然人们仍然会考虑现实需要,也正因此美具有了阶级性。

但另一方面,包括旅游者在内的审美主体必须暂时超脱现实的功利目的,才能更好地进行美学欣赏。

如果仅从功利出发,商人眼中的矿石就只有货币价值而无所谓美;木匠会觉得扭曲的树木毫无用途;农民和牧民也会认为石林贫瘠不毛一无所取;山民更会因山高路险、环境闭塞、生活不便而烦恼。

然而上述景观却多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功利的考虑是出于物质生活的需求。

审美是出于精神生活的满足。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无视二者的差别,必将极大地破坏审美效果。

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也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在长城上讲述孟姜女的故事,在定陵中高悬说明牌,大书当年为修建陵墓花费多少钱,而当时有多少百姓饿死等,即是忘记了美学的“间离效果”。

其二是空间距离和媒介的作用。

古代女诗人郭六芳的《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183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正说明因为隔江相望,有了空间距离,并且是透过江上烟波相望,平常的景物就变得格外美丽了。

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

起步庭中,幽华可爱。

旦视之,酱盎纷然,瓦石布地而已。

”同样的景物,夜观与昼观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皆因光照这一媒介不同。

陈简斋《海棠诗》:“隔帘花叶有辉光”,则描写出了竹帘所造成的间离效果。

当然,体验型旅游(如民族风情、品尝美食等)、健身运动、娱乐活动、科学考察、探险等旅游项目,则应尽可能减少此种间离作用,以求获得真切的感受和详尽的了解。

第二节旅游资源美感分析已如前述,旅游资源的范围极广,因而其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也极为广泛,包括了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等等。

这里我们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形态美17.2.1形态美.ppt无论自然存在的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无不以某种形式而存在,涉及体量、形状、色彩、线条、结构等方面,即使抽象的因素,如思想情绪等,也须通过多种具体的因素以及人们的神态表现出来。

所以万物无不与形态有关。

形态美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其次也会引起人们的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反应。

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雄即通常所谓雄伟、雄壮、壮丽、宏伟、雄浑等。

举凡能够产生“雄”的事物,必然高而大。

人们常须用高仰角来观看,有压顶之势或铺天盖地、席卷一切之态,是巨大的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

如高耸的山峰、浩瀚的海洋、汹涌的江河、巨大的建筑物以及社会中力量悬殊的搏斗等。

这里对比的规律也在发挥着作用。

雄伟之美会使人产生仰慕敬畏,增人豪情,催人奋进。

2.险即通常所谓险峻、陡峭、岌岌可危等。

举凡能够产生“险”的事物,必然高挺而陡峭。

人处其上即如凭虚蹑空,稍有不慎即会有生命之虞,常令人胆寒心惊。

当然,必须是“有惊无险”,否则就会造成美学上所探讨的“悲剧”了。

华山有“天下险”之称,即因其为海拔2160米,且四壁陡峭如刀削斧劈,“华山自古一条路”(现今已不止一条),而路宽几乎不容置足,以至出现了“韩愈投书”的典故。

黄山“鲤鱼背”、武陵源“天生桥”以及“三根马尾吊半空”的浑源悬空寺等,均堪称“险”的代表。

险峻之美激励人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奋力进取。

3.幽即通常所谓幽深、幽静、幽邃、幽暗、清幽等。

“幽”一般系指整个环境而言。

举凡能184够产生“幽”的事物,其形势必曲、必静,也多数光线较暗,游人的视野受到局限,即“曲径通幽”。

“青城天下幽”,是因为青城山竹树繁茂,山路曲折而静谧,人行山中,瞻前顾后皆疑无路,竟难辨身处何地。

其他如峨眉山黑龙江栈道、雁荡山筋竹涧、武夷山桃源洞等处亦以“幽”取胜。

“幽”有“移步换形”之妙,同舒朗旷远成为对照,可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使用此种手法。

“幽”的环境使人超然物外,可助人潜心静思,最宜养性颐情。

4.秀即通常所谓秀丽、秀美、优美、柔美等。

“秀”一般指体量较小、结构匀称而且线条柔美、富于弹性的事物。

美术家和诗人都曾指出蛇形(波形)曲线最优美。

在山地中,还应当有茂密的植被和多云雾,即所谓“得云烟为秀”。

峨眉山素以“天下秀”著称,“峨者高也,嵋者秀也,峨嵋者高而秀也”。

因为峨眉山主峰虽高3099米,然而其大多数地区山势蜿蜒起伏,且植物蓊郁,岩石较少裸露,林木随风偃伏,形成富于弹性的曲线,这与以奇险著称的山地不同。

峨眉又多山岚云雾。

故其虽高而人们仍认为“秀”才是其最突出之特征。

我国南北风光的总特点常被冠以“北雄南秀”,其中主要原因即在于南方多烟雨且植物繁茂。

推而广之,人们也常用“秀丽”来形容南方人,特别是南方的女性,即因其体态娇小、性格温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