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氏八穴和指灸疗法

郭氏八穴和指灸疗法

郭氏八穴和指灸疗法郭氏八穴和指灸疗法以空间医学为指导,以公转畅通为原则,以指代针,调节全身能量,达到去其疾、恢复人体功能的目的。

一、郭氏八穴郭氏八穴的每个穴位分别运用提、喧、推三种不同的力,调节人体不同区域的能量运行、恢复人体相应功能。

但他们有一个共性:都是作用在公转线路上,都是为了畅通人体公转,即所谓“八穴运用公转通”,可以治疗全身的疾病。

郭氏八穴分为两组,每组有一个总穴:(1)三阴交穴、长强穴、大椎穴、至阴穴,三阴交穴为总穴;(2)足三里、合谷、百会、内关,足三里为总穴。

1三阴交组和足三里组取穴1)三阴交组。

三阴交穴【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正坐或仰卧位,在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空间医学功能】:是三阴经开口,三阴交下通至阳(膈膜以上),作用点为会阴,会阴能量运动了,推动下焦能量上行,泄阴中之实、阴中之结,是治疗妇科病的首选之穴。

同时由于下焦能量上行,下焦空虚,引起外焦能量补充,又起到疏通外焦区域,医治阳病的作用,因此也是治疗背部疾病的关键穴位。

2)足三里组。

足三里穴【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空间医学功能】:起于下焦,行于中焦,散于外焦,是疏通三焦能量的下行出口。

(与合谷上下对应),可改善肠蠕动,腰背通。

治疗背部、关节、下肢病。

2 长强穴【取穴方法】:尾椎骨尖【空间医学功能】:外焦的出口,是阳转阴的转折点。

清除外焦的污染,对少腹有推动作用。

使胞外的能量转化为胞内物质,主治舌苔厚腻(阴虚),治膈上之疾病。

长强百会一上一下,一开一合。

意守长强,能使能量由前向后迅速运动,是泄三焦之实的优选方法。

只要米粒大小的零号药膏(清外焦用)贴在长强上,即能清除污染外焦通。

3大椎穴【取穴方法】: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空间医学功能】:大椎穴是人体头部能量的出口(膻中是头部的出口,大椎是擅中的出口),能降低头能量,是治疗头部的一切疾病的绝妙之处。

大椎两旁肌肉松,改善头部胸部功能。

舌尖瘀滞要揉大椎,边揉边念3396815.。

4 、至阴穴【取穴方法】:小脚趾指甲下外侧【空间医学功能】:至阴穴通胸中,是膈膜以上能量的出口,能运动至阳(膈膜以上)之能量,使能量升腾,能增强胸部肺部静脉回流,泄至阳之闷热,散胸部之瘀滞、积气、积液。

是除胸水,解决肺癌、食道癌等各种癌症的最佳选穴。

治疗胸部病变,净化中宫(心旁).5、合谷穴【取穴方法】:左手四指并拢,虎口撑开,然后右手握拳竖起大拇指,在拇指中间有一条指横纹,把指横纹放在左手的虎口处,这时大拇指往前弯曲,指尖所指的穴位就是合谷穴。

【空间医学功能】:使中下焦能量越膈而上,舒胃气;动脾的能量,是脾能量的上出口,能量上冲到头部。

(与足三里上下对应)6、百会穴【取穴方法】: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空间医学功能】:百会是诸阳之首,是三焦能量的上出口,是由阴转阳的转折点,主治无苔(阳虚)。

点百会能使会阴及三焦能量上行,升清降浊,舌尖得以疏通,使包内瘀滞的物质转化为胞外能量,津生、苔生,是重中之重。

还有更奇妙的作用。

但有些能量的弊病。

点百会,一点即通可治疗各种传染病,各种传染病一定要上开口。

对于腹泻型的传染病,应点足三里。

?7、内关穴【取穴方法】: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空间医学功能】:是胸部能量的开口。

增强胸部能量的新陈代谢,改善心脏周围微循环,治疗胸部的一切疾病。

二郭氏指灸针灸郭氏八穴,对祛其疾,恢复人体功能有显效。

但进针只要(意念)穿破皮肤(不超过五分钟)就行,同时念“宇宙神穴妙无穷”效果更好。

为了更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家喻户晓,人人能用,郭老师发明了以指代针的指疗法。

不仅平时可以治病健身,也能”关键时刻一点通,救急方法真管用”。

(一)指灸疗法操作要点:1 用心点穴点穴时要用心,思想要集中,思想集中能量才能集中,要把全身的能量都集中到点穴的一个手指上,治疗才能有效。

2 点穴力量集中的方法用心默念3396815是能量集中的方法。

默念3396815要用力,每念一个音,意想手指有能量撞击到对方的穴位上,对方有能量反馈回来,手指有突突跳动感。

3 点穴的部位和力度点穴要用手指肚,因为这里敏感。

点穴强调点到即止,不要重,不要压住不动,似挨非挨为宜。

(二)穴位选取总的原则是:阴病阳治,阳病阴治,病在上下取之,病在下上取之。

如五脏六腑之病,因在腹部,腹属阴,故为阴病,背为阳,清除外焦污染,疏通外焦区域,就治五脏六腑之病。

相反,腰部有病,如腰间盘突出等腰部病变从腹腔入手即可,指灸长强穴是其首选。

(或揉按腹腔,或服1克香附)。

对于八穴经常指灸。

(三)如何提高指灸的疗效要想指灸效果好,手指必须敏感性高。

这就需要经常活动手、手指,以增加其敏感性。

大脾胃论第一节什么是「大脾胃论」传统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他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医书。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认为:脾胃是运化水谷、供一身元气之本,脾胃内伤则元气自衰,继而百病丛生。

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内伤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

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它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

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

在临证治疗中,采用了一套以升举中气为主的方法,分别补益上、中、下三焦元气,尤以补益脾胃为主。

他善于运用温补脾胃的处方和药物。

因此被称为「温补派」。

「大脾胃论」,是人体空间医学治疗的重要观点之一,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大脾胃论」认为,人体的消化系统、吸收系统和排泄系统都统属「脾胃」范畴,而不应当局限于「脾」、「胃」这一脏一腑。

全身各个脏腑都与「大脾胃」有一定关系。

「自古人生一条路」,这条路,就是食物从口进入、直至肛门而出。

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的产生、代谢废物的排出,都与这条路有关。

这条路畅通无阻,人体才能健康。

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平衡。

可以说,人的生、长、壮、老、病、死,与这条路息息相关。

人生自古一条路,关开开关要自如。

外有一种无形力,掌管有形它顺从。

第二节大脾论的主要观点传统中医有「七冲门」的说法,首见于《难经‧四十四难》,是指消化道非常重要的关隘。

其具体的部位是:飞门:指口唇,像门扇一样自由开合。

户门:指牙齿,食物入口,必经牙齿之咀嚼。

吸门:指会厌,是食管与气管的相会处。

贪门:胃之上口。

幽门:太仓下口,即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

阑门:指小肠下口和大肠上口相接之处。

魄门:下极为魄门,指消化道的末端,即肛门。

食物通过此「七冲门」,便完成了人体消化吸收和槽粕排泄的全过程。

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重要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物质闯关七冲门,门门变化无知晓。

留得精华就地化,无用糟粕出肛门。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而泌别清浊,其清者水谷之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上输于心肺及周身,其浊者,分为废水及食物残渣两部分。

其中,多余的水液渗入膀胱,通过肾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而食物残渣则下降到大肠,大肠吸收其多余的水分进行燥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还需依靠胆汁排入肠中以助消化,三焦为水谷运行的道路,为气化的场所。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传导排泄,需要六腑之间相互配合,虚实交替,维持协调平衡。

由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相互配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均可影响其它与之有关的脏腑,出现消化功能的异常。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大便秘结不通。

而大肠腑气不通亦可影响及胃,导致胃气下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而小肠清浊不分,水谷并走大肠,可见尿少、大便泄泻等症。

(一)「脾主中洲」的能量论空间医学提出,传统中医的五行是五脏细胞群所辐射的能量在压力作用下的运行与改变,五行的运行皆与脾密切相关。

在水生木的过程中,肾区能量受到脾区能量的阻挡,向左上方运行,即土克水。

在木生火的过程中,肝区能量因为受到肺区能量的阻挡,沿隔膜向左上方运行。

肝区能量之所以向上方运行,是因为受到脾区能量的阻挡。

而金之所以能生水,也要仰赖于脾区能量对肺金的生成,没有土生金,何来金生水?因此说,五行的运行皆与脾密切相关,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二)泌别清浊,后天之本先天是与后天相对而言,在中医,后天与先天是以婴儿出生为分界线的。

传统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指脾为人体出生之后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生理功能的根本。

脾主运化,能够将饮食物进行消化吸牧,进而化生水谷精微。

《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

」脾主运化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气血的盛衰以及各脏腑的功能。

空间医学认为,后天的后天以小肠为本。

人体各个脏腑、各个区域的细胞无不进行着开合吞吐,完成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细胞是能量化为物质、物质化为能量的转换器,物质是所有细胞消化吸收的基础。

人体所需的物质皆来自于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的化生,源于脾胃系统的相互协调作用。

就物质基础而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既充养于脾、胃、大小肠,而又由脾、胃、小肠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转化而成,这些物质的生成、代谢、吸收、转化亦无不与小肠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

所谓的气化,就是物质与能量相互不断转化,趋于更精微化的过程。

人体细胞是水磨,处处磨炼处处精。

物质化能能化物,化精化气虚还道。

历来人们对小肠生理功能研究较少,往往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代之。

小肠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受盛化物,与脾同主运化而各司其职。

小肠的重点在于「化」,脾的重点在于「运」。

也就是说,小肠主要是侧重于对饮食物的具体消化、吸收。

脾主要是帮助小肠进行消化吸收,并且将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即所谓「脾气散精」。

泌别清浊,脾升清前的前处理。

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营养机体,创造了先决的物质条件。

小肠的泌别清浊在前,脾的升清在后。

「清」的产生场所在于小肠,「清」的转输动力在于脾。

小肠主液,是津液生成、输布、调节的重要器官。

通常说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实际上小肠的气化功能在水液的调节与输布过程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肠主降,与脾胃同为机体升降之枢纽。

小肠作为六腑之一、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故小肠亦主降。

若小肠不能通降,则胃气不降,大肠不能传导,糟粕难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