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

一、我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美姑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292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其中彝族占98.6%,农村人口100%为
彝族,是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县。

县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自然
风光迷人,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彝族美食
别具一格,享有“毕摩文化之乡”、“美女之乡”、“摔跤之乡”、“熊猫之乡”、“玛瑙之乡”之美誉。

自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联合下达文件,开展少数民族特色
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美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
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明
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协调指挥建设。

通过开展彝家新寨、美丽
乡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全县民292个行政村的基
础设施条件,村寨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收入大幅度增长,生
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民族特色村寨效益逐步显现。

2013年9月,
我县依果觉乡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
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
村落名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绩显著。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

美姑县委、县政府始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
步实施”的总体要求,结合“彝家新寨”“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工作。

为了摸清家底,更好地保护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
游不断发展,深入全县292个行政村开展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摸清
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数量、类别、保存状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情况。

对传统村落进行资源评审,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依
果乡古拖和四季吉村、龙窝乡洛木干村、树窝乡大弯村、拖木乡木
破洛村、苏洛乡尔格达村、极楚村等传统村落档案册,分析传统村
落保护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明确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科学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2010年,组织申报省
级和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9月,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
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
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

2017年又申报了尔格达、木
破洛和依楚三个村,并启动瓦侯千户彝寨、破洛村、格达村、极楚
村和阿居曲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三)不断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美姑充分利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村寨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引导开发乡村旅游。

目前,在古拖、四季
吉和阿居曲等一些传统村落建起了优质高山苦荞、良种马铃薯种植
基地,美姑山羊、崖鹰鸡养殖基地,还有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为
当地农民群众增加了收入。

还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
特色,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
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
也通过举办彝历年、尼姆.约沙茨、阿依莫格等各种民俗活动,不断
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民参与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资金短缺。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外来文化的不断冲走,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被改变,村
民们也非常向往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喜欢传统落
后的居住条件和方式,不喜欢住简陋的瓦板房,参与传统村落的保
护与建设积极性都不高,具有彝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

通过这次调研,2013年依果觉乡四季吉村原有100户,现只有78
户,短短几年内已拆了30多户,古拖200多户拆了70多户,树窝
乡大弯村四组,以前全是彝族传统建筑,现只有十几户。

(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部分传统村落和传统彝族建筑遭到破坏。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因重视度不够或规划建设等原因,
有部分传统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原有的彝族传统建筑瓦板房,逐渐
被砖瓦房所代替,原来的木材、石材逐渐被塑料、钢板等现代材料
代替,原有的纯朴、宁静、有序的传统村落和乡村氛围逐渐消失。

(三)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特色不够明显。

在彝家新寨建设、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新建的村寨虽然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清一色的民居都是新式建筑,一派社会主义新
农村景象。

但就其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来说,只体现了“新”,没
有体现出“特”,彝族文化气息不浓,彝族符号和彝族元素使用较少,甚至没有,直观上没有一点彝族村寨的印象。

四、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保护。

特色村寨建设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必须举全县之力,整体规
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实现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


地制宜对特色民族村寨进行准确定位,根据我们彝族自身特色,结
合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要进
一步与全域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
护与开发。

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着力建设具有彝
族特色的村寨。

(三)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

要把特色村寨建设与彝族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
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共同努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特色
村寨建设资金投入较大,多想办法,多方面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在整合资源和资金上下功夫,切实为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
资金保障。

(四)不断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特色村寨品味。

在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中,要把文化发展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深入挖掘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将保护、抢救、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纳入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总体规划,切实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注重培养非物质文化传
承人,建立和实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
动补助政策。

在如何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方面下功夫研究。

针对彝族村寨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发掘、收集整理彝族
文化和彝族特色建筑符号,为彝族村寨文化保护及维修装饰提供科
学依据与文化艺术素材元素,指导彝族特色村寨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