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四、说教学过程——课堂练习和小结
课堂练习 在课文的每一目讲解结束之后,都挑选一到两个经典的选择 题进行课堂练习。这样学生在对课本内容有着最为新鲜的印 象的时候就进行了第一次巩固,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 记忆。一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说教材——教育教学目标
1、识记:教材基本内容 2、理解: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 3、探究:评价秦始皇的功过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培养学生借助图片了 解历史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 的材料中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 (3)、提高学生归纳历史知 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 精神。
本课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的形成 本课难点:秦朝创建中 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 响
确定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是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而秦朝所建立的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 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确定依据: 辩证且客观的评价历史 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能 力,而在初中的学习中 在这一方面是比较欠缺 的,因此,辩证的认识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 响是本课的难点。
问题探究,分组研讨
探究一:秦朝通过哪些方式实现君权的至高无上?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推行郡县制?
意图: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研讨。充 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 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如何突破重点
探究一:秦朝通过哪些方式实现君权的至高无上? 在学生分 君主专制,皇权至上 小组自主 探究的过 程中,教 身份地位的至高无上 皇帝实权的至高无上 师应该走 下讲台, 和学生之 充 总揽政治,经济, 间多进行 “皇帝”称号的由来 分 皇帝专享的规定 军事大权 交流,进 利 用 行引导和 “朕” “三皇”;“五帝” 教 指点。 “制”、“诰” 秦朝中央官制 材 “玺”
秦的统一是符合人民愿望和历史潮流的。
四、说教学过程——如何突破重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讲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意图:本课标题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实际上包含有专制主义和中央 集权这两个概念。因此,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两个 概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如何突破重点
二、说学情
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第二课,他们所面临的是初中 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转型。 对于秦始皇和其所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学生在初中 的历史学习应该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初中历史多为“知其 然”,而高中历史则强调“知其所以然”, 并且更加注重历 史的线索以及其规律性还有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这些 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本课专业术语,概念较多, 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而言,不但略嫌枯燥,理解起来也相 对困难。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 学效果。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历史线索和规律的 思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如何突破难点
本课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展示图片:万里长城和秦长城示意图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秦朝对抗匈奴的战争中取得的巨 大成就,从而进一步引申到正是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 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 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如何突破难点
西周末年 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 分封制被破坏 诸侯国战争不 断
战国时期 诸侯称王 改革变法 欲统天下
秦灭六国 一统天下
四、说教学过程——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观看秦灭六国示意图)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思考一下,秦国为什么能够异军突 起,以一西陲之国消灭六国呢? 意图: 培养学生从地图 中获得历史知识 的能力,以及通 过阅读课本内容 概括相关知识的 能力。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 中央官制
中央官制
君主专制
废分封,行郡县
郡县制的全面推 行 中央集权制度的 影响 郡县制的内容 郡县制的作用 中央集权
五、说教学评价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使学生更为真实的感受历史, 利用选自《史记》中的文字材料,培养了学生阅读文言文以 及对材料的分析和提炼能力, 多次构建表格和知识树,使学生能够理清秦朝政治制度的脉 络, 设计不少难度不大但是对理解课文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引导 学生加强对课本的思考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同 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实现三 维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并为日后的历史教学打下一个良好 的开端。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群才。
设计: 利用李白的《秦王扫六合》 的前八句,秦始皇的画像搭 配一段背景乐来导入新课。 这几句诗词盛赞秦始皇的雄 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 气势雄浑。
而画像,展现出秦始皇威严, 神圣,不可一世的气势风范。
展示视频:大秦王朝,天下一统(节选) 本段视频主要描述秦朝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 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等等。
由这段视频引导学生认识,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 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驰道、修灵渠,从 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如何突破难点
根据课本有关内容,讲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 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 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 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响。
问题设计 (1)、请同学们结合第一课和本课知识,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并绘制表 格。
分封制 郡县制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大一统的条件下 按地域划分
意图:通过比较,一方面 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 度进行复习,另一方面也 能够加深对郡县制内容的 理解和记忆。
受封诸侯爵位世袭, 郡县官吏由皇帝任 拥有领地,拥有很 免调迁,官位不世 强的地方独立性 袭,没有封地,必 须服从中央
四、说教学过程——如何突破重点
皇帝
太尉 军事
制约 配合 制约
丞相 行政
制约 配合 制约
御史 大夫
监察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太 仆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粟 内吏
中 尉
意图: 通过绘制知识树,加深学生对三公九卿制的内容以及主要官职彼此之间互 相配合彼此牵制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如何突破重点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推行郡县制?
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站在 王绾和李斯的立场上来辩论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缺点
最后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归 纳总结。
王绾
李斯 秦始皇
分封诸侯王镇守边疆拱卫王室
西周分封导致诸侯混战,主张废分 封,行郡县 肯定李斯的观点
四、说教学过程——如何突破难点
本课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评价历史事件的时候,必须做到辩证且客观的评价历史。 不仅考虑到其积极的影响,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要 看到其在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其对后世的影响。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央集权制度 的影响。但是由于本段内容难度较大,基于我校学生基础 比较薄弱的情况,我主要还是采取讲述法来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如何突破重点
展示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 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 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 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乱休,以有侯 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 是。」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并从中获 得有效信息。 人物 主要观点
收兵铸金人,
函谷正东开。
意图:诗画交融,具有震撼 人心的气势,再搭配音乐, 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弦, 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 来。
一段精彩又和课文紧密结合的导入就意味着一节课成功了一小半
四、说教学过程——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设计:让学生自主阅读本课第一目,并绘制从西周到秦 朝建立的简要过程图。请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进 行评价。 意图: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相对 简单的第一目内容。
知识与能力


1、秦朝的统一为我国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也符 合了人民的愿望。 2、、增加对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构建和谐社会的的认同 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 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大纲的规定
教材内容的要求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
一、说教材——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 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 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历 史 》 必 修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与发展 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五、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
课堂小结 在授课基本结束之后,请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这是对他 们关于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测。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 适当进行补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