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朝绿营兵制

清朝绿营兵制

清朝绿营兵役制度的特点10历11班10021009 卢家艳[摘要]绿营是清朝前中期重要的武装力量,其兵役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三: 第一,绿营兵制实行的是变相的招募制度。

而不是此前人们认定的“世袭制”。

第二,清廷对于绿营采取的是“养兵”制度。

士兵的收入由政府提供。

类似于“职业兵”。

第三,入伍后,绿营士兵必须土著化,而军官则需要实行流官制。

绿营兵役制度并未改变传统兵制的弊端,因此依然没有避免迅速腐化的结局。

[关键词]绿营;招募;养兵制;土著化清朝入关之后,在统一全国、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建立了绿营制度。

绿营是纯用汉人为兵的制度,产生于顺治年间,各省绿营随满洲对中国的征服而逐次建立。

作为清朝的“经制”部队,绿营各项制度的确立其实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

比如,各地绿营兵最初并无定额,“视战争需要,时多时少”,直到康熙二十五年才有了稳定的总额。

①随后的兵额多有损益,基本上是遇有战事前线需兵时则广为招募,承平时则员额减少,极盛时的绿营,人数多达六十余万。

而早期的绿营,其成员主要通过整编明朝各地旧有武装组成,在兵源、管理等方面并无定规,直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绿营兵役制度方才渐次确定。

从士兵来源、管理等角度而言,定型后的绿营兵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变相”的招募制关于绿营的兵役制度,学界多认定其为“世兵制”。

此说源于罗尔纲先生所著《绿营兵制》。

该书认为:绿营实行的是“世兵制”,因其基础是“余丁制”:绿营父兄在伍,子弟为余丁,守兵出缺,即以余丁拔补,余丁不足乃募于民。

并以鲍超年轻时拔补绿营时,余丁很多,出现几十人补一缺的例证,说明绿营“无余丁乃募于民”的条例只是预备条文,通常都以余丁拔补守兵,很少募兵于民。

因此,罗尔纲先生认为,士兵都出自兵家,“与征兵制不同,跟募兵制也有分别”,“实在是一个世及的制度。

”②因为拔补过程带有世袭的特点,绿营被多数人视为“世兵制”。

笔者认为,绿营虽然有世兵制的特点,但是并不能依此认定绿营实行的就是“世兵制”。

换句话说,绿营的“世兵制”同八旗的“世兵制”是不同的。

首先,绿营的世兵制和八旗的世兵制有很大区别。

八旗兵丁来源于特殊的、固定的、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的群体,并不容许汉人掺杂其中,当兵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特权。

绿营实行之世兵制度本质上却是变相的招募。

清人亦认为八旗绿营在制度上有所区别,即“八旗驻防兵,由于世籍,绿营兵由于招募。

”③绿营兵丁除了来自兵户外,往往根据实际需要,从社会其他阶层中招收士兵。

例如,嘉庆十年,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嘉庆皇帝下谕以招募来弥补绿营兵之不足。

“自剿办教匪以来,各省多有征调,其在军营打仗出力兵丁拔擢员弁者甚多,将来凯旋归伍时自不敷原设兵额,前已谕令各省督抚提镇招募新兵。

除河南、陕西、四川、云南募兵较多,所缺无几,毋庸议外,其余各省著再照派出征兵见缺之数,酌量招募.....务须挑选健壮,实力训练,庶兵额不致久悬,地方亦资弹压。

”④许多乡勇被补充到军队中以弥补经制兵的不足,甚至有些地方“各营内新兵大半由乡勇入伍”⑤,只不过为了适应兵皆土著的原则,招募之后,必须由民籍转为兵籍,使之成为土著。

但是招募是绿营士兵的重要来源则无疑。

其次,世兵制的基础——“余丁制”在实行过程中遭到破坏。

余丁制设立的最初目的有三:余丁生长兵家,披坚执锐,见闻习惯,较从民间招募之人易于训练,此其一; 子弟充“余丁”有一份收入,可补充家用,此其二;战时从征,可任长夫,减少招募,此其三。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正如上文所举鲍超之例,绿营子弟补兵是比较困难的。

特别是随着人口滋生,兵家生齿日繁,子弟众多,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补上空额。

⑥又因为补兵在一些人眼中成为利薮。

实际过程中必须请托方有可能补兵,并非是“余丁”就可补兵。

更重要的是,绿营士兵拔补时以招募代替余丁是普遍情况。

乾隆年间有人指出:“今之名隶伍符者,皆市井游堕,不克自存,计无复之,苟延岁月,始肯入伍......若其人稍有谋生之策,必不肯为。

”⑦这些例证说明,招募“市井”是绿营补充士兵的一个重要方式,在特殊情况下甚至是有些地区绿营兵的主要来源。

而且,清廷也并不一味坚持以余丁拔补绿营缺漏。

因为有人认为世袭制度并不利于保持军队的战斗力,需要通过招募加以调整:“兵丁子弟见闻习惯。

训练虽易见功。

然使人材技勇本无足观。

而徒藉父兄之力,滥食名粮。

则钻营之弊,既不可禁防,而入伍者几成世及,又何以实戎行而惩冒滥。

转不如兼收慎择,确程材艺之为得矣。

著各省督抚并提镇等。

各兵子弟内有实在可用者,务须详慎挑补,不得以曾奉谕旨通行,稍为假借。

如果一时艰于足额,于外来壮丁,不妨量为变通,庶于营务有裨。

”⑧基于上述两点,笔者认为,绿营兵制固然与征兵制不同,与募兵制亦有别,但若简单地称为“世兵制”则不确切,毕竟招募依然是绿营补充兵员的重要方式,再加上兵员拔补过程中“余丁制”的无效,同真正的“世兵制”(八旗)相比较有很大区别。

称其为变相的招募制或招募、世兵制的结合体,可能更符合绿营实际。

二、养兵制虽然绿营脱胎于明代的镇戍制度,但是与前明最大的区别在于,明代卫所制度下的“军”实行屯田,而清代绿营实行养兵制度,完全由财政供养。

士兵收入分合法收入和隐性收入。

合法收入又分为平时收入和战时收入。

战时收入包括:俸赏银、盐菜口粮。

士兵在战争中立功,也会有一份收入。

因为本文注重的是常态下的兵制,战时收入本文不作论述。

绿营兵丁的平时合法收入包括清廷分发的饷银、饷米。

绿营兵丁正饷,随兵种和驻地的不同而异,但都低于同级的八旗兵饷。

京师巡捕营,马兵月支饷银2两,步兵1 两,月支饷米3 斗,此外,每马一匹,月支豆草银2.5两。

⑨各省镇标马兵饷额多定于顺治朝(各省待遇有差别)。

顺治元年定各镇马兵月支饷银1.5两,步兵1两。

顺治四年,各镇马兵月给饷银2两,步兵1.5两,守兵1两。

马、步、战、守各军每名月支饷米5斗。

顺治五年改为月支米3斗,遂成定制。

⑩另外,每马一匹,冬春两季月支豆9斗,夏秋两季月支6斗,草均30束(每束重7斤)。

11如果家有余丁在伍,则多一份收入。

兵丁若曾经战阵,退休时有退休俸饷。

绿营额外收入,主要基于绿营功能的多样化。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提到,“维持社会治安,保持政治秩序就成了清军最重要最大量的日常任务。

”清朝的军队“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12。

而担负职能更多的莫过于绿营。

罗尔纲在《绿营兵志》中概括了绿营的7种差事:解送(包括解饷、解犯、解送钱粮)、守护、缉捕、察奸、缉私、承催、特别差役。

在清朝官僚系统日益腐败的情况下,当差的能够得到不少“灰色收入”。

同八旗相比,绿营实行的是低薪制,而且并无多少“福利”。

首先,绿营粮饷章程是在顺治元年到五年期间形成的。

清廷入关后200余年并没有大的调整。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提升以及士兵家口的增多,清初制定的看似优厚的待遇已经非常微薄,到了“难赡其家”的地步。

“计每兵所得月饷,不足供一人十日之食,余二十日则悬釜待炊,衣履无出,其奉父母,养妻子者,更无论也。

”13乾隆十三年,甘肃提督永棠奏称绿营生活之难:“甘郡内地,粮价虽贱于安西。

因标兵皆系土著,家口众多,粮饷皆按季关支。

季首关饷时,糊口外所余无几。

每至季中空月,已属拮据。

添补衣服,更觉艰难。

借贷受重利盘剥,且有告贷无门者。

冬令无皮衣兵竟有大半。

设遇征调,何能望其勇往。

”14其次,绿营士兵并无多少“福利”。

八旗兵丁所享有的福利制度是非常优厚的。

清廷对其基本上采取的是完全“包下来”的制度。

八旗兵丁房屋之建造、修缮、红白喜事、迁移经费,完全都由官方支给。

每临大事,皇帝对在京护军披甲,多赏给一月、两月、半年不等的钱粮。

为了保证八旗生计,康熙朝后期还实行“生息银两”制度。

即由中央下拨给驻防将军一笔款项作为基金,令其管理营运,将利息作为驻防兵丁婚丧等事的补助。

此制度从雍正朝正式实行,对解决基层官兵的生计困难起过重要作用。

15同时,为了解决八旗生计困难,清廷实行了养育兵制度,各地步甲和养育兵收入有所差别,但是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旗兵的生活。

养育兵的功能主要是为了改善八旗生计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廷对八旗实行的不是简单的养兵制度,而是厚养兵,可谓是殚精竭虑,周详之至。

八旗兵丁享受的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与八旗福利相对照的是,绿营士兵却没有这样好的福利待遇。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营兵丁的合法收入只能供自身消费,很难保证家庭支出,更不要说士兵家庭有不时之需。

仅靠有限的兵饷并不能赡养全家,使绿营重差不重操,因为出差有一份额外收益,其数额虽不确定却多少能补贴家用,因此,虽然当差收入没有定额,绿营兵却趋之若鹜,以至于差、操混淆。

绿营的低薪制和待遇差导致的结果是招募困难,很多人并不愿意入伍当兵。

比如,嘉庆年间,河南招补兵丁,就遇到乡勇和兵丁都不愿入伍的情况:“豫省挑补兵丁,不但乡勇等不愿入伍。

即兵丁子弟,遇其父兄缺出亦不肯即行充补。

前令各省招募兵丁,原以乡勇民人,既得口粮养赡,又上进有阶,自必踊跃从事。

今乃视为畏途,退避不前。

此皆由带兵官员,不知体恤,任其褴褛冻饿。

甚至以牛皮裹足,亦全不为意。

其有赴义捐躯者,无论兵丁乡勇,俱不肯按名资恤,何怪乎乡勇之不愿入伍食粮,兵丁子弟亦不愿报充营缺耶。

”16三、土著化、分散化土著化的含义是,无论士兵入伍前是本地人还是身处外籍,一旦入伍,都必须携带家口赴军营所在地居住,士兵入伍后,全家编入兵籍,兵籍掌于兵部,粮饷掌于户部,完全由中央控制,成为由中央兵部直接掌管的“兵籍”。

各省督抚需每年按额造册,年终呈报兵部以为考核。

17绿营平时拔补,战时抽调,都首先从各地土著兵户中选取,并且严禁以外来无籍之人补额。

即使在战争中,征调士兵遇有伤亡,也须咨本省于原营,募补土著送往前线,一般不允许随地募补。

分散化的含义是,绿营平时分散各地,按标、协、营、汛等形式配置。

各地按照道里远近设立营汛,计水陆冲缓而确定兵额。

各地营制多有不同,即使同为“营”的编制,其所统兵额也多寡不一,地方小规模的叛乱随时镇压,遇大规模的起义,则由中央从各地抽调。

实行士兵土著化、分散化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兵皆土著,将皆选调。

可防将帅私其兵,也可防军官之间、官兵之间彼此结纳。

清廷规定武员任职必须回避本省,凡官职在守备以上,500里以外方准补用。

就是担心各地军官由兵丁渐次升补,难免“交结瞻徇之弊”18,但是因为军队的特殊性质,导致武职人员的任用并没有严格地遵循回避制度。

据乾隆十二年兵部密奏,营弁俱不回避本省的情况,“各省情形,大率相类。

”19军官回避本省制度的破坏,产生了许多问题,遭到督抚的不断反对。

乾隆七年,闽浙总督那苏图上奏中央,以福建绿营之军官多本省之人,官兵声气相连以致有挟制长官之事,建议以非闽籍军官补充,实行军官的回避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