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力生产和信息系统

电力生产和信息系统

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改进
引言
电力安全生产影响各行各业和社会稳定,电力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关系到人心和社会的稳定。

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电力系统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者越来越迫切地要求能迅速、准确、全面地掌握电力系统的生产运行情况。

传统的报表系统多为单机日报系统,其日报数据库为桌面文件数据库,不适应现代网络计算及查询的要求。

再者,SCADA系统只能为调度人员提供电网实时运行信息,而作为微机用户的电力系统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人员也迫切需要了解或掌握电网实时运行信息。

同时,电力系统的生产管理者、调度员及电网专业技术人员也希望能方便地查询到电网的历史运行信息,而目前不少SCADA系统并不具备历史数据库。

因而,能够全面解决以上问题的电力系统生产管理系统(PMS)已成为当前国内众多电力系统单位的一项开发热点。

1.系统的功能应用与经验
平日里的工作经验中可以发现,该系统包括变电站的设备档案管理、日常记录管理、报表管理、两票管理、检修管理等功能,各子系统之间建立了关联属性,实现数据共享,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极大减轻运行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人为失误。

长远利益上看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规范了生产管理制度,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1)图形管理
变电管理以变电站一次系统接线图为主界面,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增设了二次设备位置图、交流系统图、直流系统图的编辑显示功能,通过快捷按钮在主界面可方便地实现4种图形的切换,为实际生产工作提供方便的图形界面。

具有结构紧凑、界面美观、功能齐全的特点,是变电站最理想的生产管理工具。

它的应用,可以规范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对加快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设备台账管理
直接进入该设备台账管理,可以选择设备种类或设备所属单元、电压等级后,查询所需设备的档案。

以便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相关的参数以及进行相关的设备删减或修改等编辑工作,同时提供了设备档案的统计、筛选等多种查询功能。

设备参数属性可以由运行人员自行维护,附属设备可以自行添加修改,极大地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3)记录管理
根据变电站记录管理的特点及规定,记录管理系统的开发以“运行工作记录”为主要界面,在运行记录的基础上,可调用其他记录内容。

记录管理系统的主界面为运行部门提供了交接班、记事填写以及班务活动等多项内容。

记录的填写方式首次采用“模块”化输入方式,提供了“设备巡视”、“倒闸操作”、“办理工作票”、“事故处理”等记录填写模块,运行人员在填写某项工作内容时,首先调用填写模
块,按照模块的提示内容填写,填写完成后,系统将该内容按照标准格式自动粘贴到“运行记录”等所需记录簿中,无需人工重复记录,减轻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避免工作失误,真正实现各项记录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该系统又提供了强大的工作计划的编辑功能,通过工作计划的编制,可自动将当天工作任务筛选出来,指导运行人员按计划完成日常工作。

该模块还提供记录编辑模板,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添加新的记录格式,极大方便用户的使用。

(4)报表管理
报表管理的开发,可以满足用户具体要求,主要提供了运行工作月报表、电压统计表、主变功率表表、站用电统计表等标准报表格式,同时还提供自定义报表模块,使用户灵活地添加所需报表。

该系统可实现报表数据的自动计算累加、设备的自动评级等功能。

(5)系统管理
为保证系统安全,防止出现无关人员删改数据以及由于设备损坏等原因造成数据丢失等现象发生,在系统管理中提供了“密码管理”、“日志查看”等功能。

对不同的用户授予不同的权限,同时具有高级使用权限的使用者,可查看进入系统的人员情况,从而有力地保证系统的使用安全;另外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备份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安全。

2.电力系统PMS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家电网公司和集团公司的企业战略调整的背景下,同时也由于信息化管理和技术的阶段局限性,现有系
统愈来愈体现出其不足和局限,具体体现在:
(1)系统定位及功能实现:现有系统在建设时的定位和目标普遍停留在专业的生产业务管理,关注业务流程规范和专业化应用,没能把安全生产管理置于企业经营的层面。

而且这些系统大都以部门业务为功能需求,侧重在某些相对独立的专业模块上,属于部门级的应用系统,并缺乏对一些重要业务操作的支持。

(2)信息化架构方面:各系统由于开发的厂商选择不同,因此在数据结构上完全不同,无法支持全局性生产信息管理以及数据共享和分析,造成了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
(3)管理方面:各系统在总的生产管理模式一致的前提下都有各自的特点,甚至有些单位内部的业务系统还存在多个版本、多个数据库等问题,很难为高层次决策分析提供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数据; (4)技术方面:各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大多是根据系统建设当时的业务量以及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应用要求。

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对业务及功能需求的把握不准确、系统的设计缺乏整体考虑和灵活性等。

随着科技信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建设也成了电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现代化的生产管理系统应是面向生产一线、面向生产管理、面向指挥决策的管理系统。

系统建设应按照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应遵循平台化、标准化、先进性、安全性、可靠性、易维护性等原则,以数字电网为基础、以指标管理为核心、以设备管理为重点、以系统方法为指导、以过程管理为手段、以“保证电网安全,
提高供电质量”为目标,建设成为电网行业安全化、标准化、精细化的核心管理平台,并且能够与ERP、跨区电网互联,进行数据交互,实现国家电网提出的“一体化”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