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地图集》与中国疆域、政区变迁

《中国历史地图集》与中国疆域、政区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变迁
• • • • •
一、历史上的“中国” 二、疆域和领土的区别 三、疆域的类型 四、中国疆域变迁 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启示
、历史上的“中国”
• 最早的“中国” • 何鼎铭文一 • • 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 上天曰: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 “国”:城、邦 • 国,邦也。——东汉· 许慎《说文》 •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 太宰》。 注:“大曰邦,小曰国。” • “ 万国”:春秋战国时上有几千国 “中”:插在中央的旗子
领土与疆域
• 1、历史上的疆域不一定有明确的主权归属。 • 2、历史上疆域没有领空、领海的概念 • 3、领土有明确的界线,疆域不一定有明确的 领土界线。当时也是如此。 • 4、领土的拥有者有明确的领土意识,疆域的 拥有者却未必有主权意识,往往根据各自的标 准来做出判断。 • 5、疆域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不能用文化标准 判断。

成就:直到本世纪70年代中期《历代舆 地图》仍是中国历史地图中最重要、最全 面、最富学术价值的一种。谭其骧称《历 代舆地图》为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
其制图原则、符号已经与近现代地图无 异。色彩采用古朱今墨,朱墨套印。

• 缺陷:
• 1、地域非常局限,基本限于内地十八省之 地,东北、蒙古、西藏、新疆等皆不入图。 • 2、参考的资料质量参差不齐。 • 3、分图按经纬度分格绘制,往往一州郡分 绘于两幅甚至多幅中,不便阅览。 • 4、各史《地理志》对断限一般都不重视, 往往混一朝前后不同年代的建制于一篇。 杨图自汉以后各册主要按《地理志》,因 而不同年代建制常常相去甚远。
• 历史上的中国的疆域 • 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 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 成的中国,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历 史上所有活动在这个范围的民族都是我们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 是中国的一部分。
疆域的类型
• 正式行政区:县、郡、州、府、省 • 特殊行政区:汉“初郡”、“侨州郡县”、 军事屯垦区(都护府、屯田、将军)、”羁 縻府州” 、“土司”(宣慰司、宣抚司)、 实际统治区 • “称臣纳贡”应具体分析 :朝鲜和越南、 日本、英国和俄罗斯
• 杨守敬《历代舆地图》 • 《历代舆地图》以刊行于1863年的《大清一统舆图》 (经纬网画法)为底图,同时参阅税安礼的《历代 地理指掌图》、胡渭《禹贡锥指》中的地图等,它 把从春秋战国至明代凡见于《左传》《战国策》等 先秦典籍及正史地理志的可考地名基本纳入地图, 还用黑体字就历史事件和地名的变迁加注说明,对 历代地理志的讹误进行补正。并且大量参考了清代 考据学派的成果。 • ,《历代舆地图》当时共分358卷,45个图组,分 装为34册。图集首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70幅, 概略表示历史境域大势。然后,自春秋战国至明代, 按中国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安排图幅,详细表示 各朝代统治势力的主要涉及范围、行政区划、山河 大势等地理要素。
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读图技989年据宋本重刊。 • 《历代地理指掌图》计有地图 44 幅,每幅图均附图说, 上自帝喾,下至宋朝,各代地图,至少 1 幅,多则 5 幅, 是很规范的历史地图集。在图集前安排两幅总图。 • 内容:宋代所置诸路和古今州郡的分佈。 • 方向:上北下南 • 画法:参考了《海内华夷图》,与《华夷图》类似 • 色彩与符号:单一墨色,在一些古地名上标有小圈, 以 区别古今地名的不同,但有些地方很难区分,须通过文字 辨别。在《历代华夷山水名图》的山名上绘有点, 在水名 外括方框, 以便与政区地名相区别 • 文字说明:图解,读图必须了解的部分,涉及部分考证内 容 • 对我们而言,由于有了后来好的版本,除非从事地图学研 究,否则读该图更多的意义在于了解宋代当时的地理状况。
历史地图概述专题
边疆与政区沿革专题 • 城市地图专题 • 军事地图专题
• 1、中国古代的历史地图与《中国历史地图 集》 • 2、《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的中国疆域变迁 专题 • 3、《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的中国政区沿革 专题
中国古代历史地图与《中国历史地图集》
• 中国古代历史地图概括与解读 • 一、主要分类 • 二、读图技巧 •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
• 一、编撰背景与过程 • 二、主要内容 • 三、编撰缺陷 • 四、后续发展:CHGIS
主要内容
• 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收了迄今已发表的 考古研究成果,包括了我国自商周至清代 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 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 长城和海岸线、岛屿;除中原王朝,还包 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 政权,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各历史时期的疆 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 貌。
古代人心中的“中国”的概念 政治上的中国,基本等同于中原(如唐宋南诏) 民族上大致是汉民族 文化上的 “汉文化”或华夏文化 地理上“中原地区”,但范围逐步扩大。周边一旦与中 原联系,就强调自己是中原的 一部分。 (如:楚、巴 、 蜀、魏源有关台湾、南北朝。越南、韩国。) 中原与周边之争实际上对中国地域范围的不断扩大是有 促进的。 “中国”与“外国” 直到近代,中国的概念与今天仍有所不同(如魏源 《圣武记》),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才是具有真正主 权概念。
编撰缺陷
• 1、文革期间删除很多地图,恢复已经来不及。 • 2、每一个政权的疆域都时有伸缩,政区分划 时有变革,之所时有迁移,但《图集》一朝仅 以一幅或数幅不同的图表示,所以其它时间的 古地名无法表达。 • 3、古代城址有遗址保存到现代经过考古、地 理学者调查过而有的报告 能得到真正地址的 只在少数,大部分无法得知具体位置。河流、 湖泊的形状等很难保证正确。
CHGIS
•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项目(CHGIS)于 2001年1月8日正式启动,该项目由[罗斯基 金会]资助。 CHGIS项目试图建立一套中国 历史时期连续变化的基础地理信息库,为 研究者GIS数据平台、时间统计以及查寻工 具和模型。
• /
《中国历史地图集》与中国疆 域变迁
主要分类
• 解经地图:《禹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禹迹图》、裴 秀《禹贡地域图》、《十五国风地理之图》 胡渭《禹贡锥指》 • 读史地图(边疆与政区地图):北宋税安 礼《历代地理指掌图》、明沈定之《今古 舆地图》、清代六承如《历代地理志图》、 杨守敬《历代舆地图》
读图技巧
• 古代历史地图中读史地图的读图技巧: 方向 画法 符号特点(古今区分) 文字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