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学习资料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
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
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
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现在,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许多人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怀疑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随之蔓延。
人往往生活在渴望理解生活的最终意义,却又怀疑生活最终意义存在的矛盾之中,生活在因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而对周围世界无所适从却又必须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的矛盾之中。
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个体为轴心,以刺激和鼓励个体自由追求实利为基本价值取向构建起来的价值理念体系。
个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是相对于国家的个人,相对于人类的国家,相对于宇宙的人类,因而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实际上既是个人中心主义的(相对于国家而言),也是国家中心主义的(相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相对于宇宙而言)。
个人价值观大致包括对以下问题的看法:——成就:成功;通过决心、坚持和努力而达到的结果。
对“成就”一词的定义是:“获得成功的结果,达到预定的目标”。
——审美:为了美而欣赏、享受美。
——利他:关心别人,为别人的利益献身。
——自主:能够独立地作出决定的能力。
——创造性:产生新思想及革命性的设计。
——情绪健康:能够克制焦虑的情绪,有效阻止坏脾气的产生:思想平静,内心感觉安全。
——健康:生命存在的条件,没有疾病和痛苦,身体总体条件良好。
——诚实:公正或正直的行为,忠诚、高尚的品质或行为。
——正义:无偏见,公平、正直;遵从真理、事实和理性。
公平地对待他人。
——知识:为了满足好奇心、运用知识或满足求知欲而寻求真理、信息,或原则。
——爱:建立在钦佩、仁慈基础上的感情。
温暖的依恋、热情、献身;无私奉献,忠诚地接纳他人,谋求他人的益处。
——忠诚:效忠于个人、团队、组织或政党。
——道德:相信并遵守道德标准。
——身体外观:关心自己的容貌。
——愉悦:是一种惬意的感觉,是伴随着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对伟大愿望的拥有而产生的。
愉悦不在于表面上的高兴,而更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权力:拥有支配权、权威或对他人的影响。
——认可:由于他人的反应而感到自己很重要、很有价值;得到特别的关注。
——宗教信仰:与神交流,服从神,代表神行动。
——技能:乐于有效使用知识、完成工作的能力;具有专门技术。
——财富: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富足。
——智慧:具有洞察内在品质和关系的能力;洞察力,智慧,判断力。
我认为::价值观就是你对所有事情的看法。
及做法所形成的理论或概念比如:某件事:去做对呢?还是不去做对呢? @这样做对呢还是那样做对?等等就好像是一种多项选择题。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选择或做法都不能是完全一样的,这就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
你对这件事头脑中有个大概的意向与倾向。
这就是一种态度--进深为【观念】简称观。
你对这件事的做法升华就是一种价值的的体现。
形成理论就是你的一种价值观念了。
价值观开放分类:哲学、心理、人生观这几个方面每个人大概都有经历吧。
价值观的类型1、理性价值观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
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2、美的价值观它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3、政治性价值观它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的最有价值。
4、社会性价值观它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5、经济性价值观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6、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
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你看:它分类都是很多啊。
方方面面都能体现。
你也不用管那么多具体的分类。
关键看你遇到某件事时,你对这件事的态度。
及你自己的做法。
不要偏离基本的准则与标准就好。
这样就不失为一个好的价值观。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
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整体含义:指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
是道德意识最基本的形式。
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起指导作用。
道德: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
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
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观念:思想意识:破除旧的传统~。
②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
培养过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作用:规范作为当然之则,具有普遍的、无人格的特点:它并非内在或限定于特定个体,而是外在并超越于不同的个体。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规范与个体及其意识彼此悬隔。
无论是外在规范的实际作用,抑或内在意识的活动过程,都可以看到二者的相互制约。
从中国哲学的视域看,规范可以视为“理”的具体形态,人的意识则属“心”之域,从而,规范与内在意识之间的互动,同时涉及“心”与“理”的交互作用。
如前所述,规范系统的发生、存在都离不开入,其作用也基于人的接受、认同、选择。
与人的意愿、态度、立场相联系,对规范的接受、认同、选择内在地涉及人的意识过程及精神话动或精神形态。
接受、认同以理解为前提,后者不仅是指了解规范的具体规定、要求,而且包括对规范的必要性、正当性的判断;选择则出于人的意愿,当规范与人的意愿相冲突时,即使其意义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也往往难以担保它在实践中被遵循。
这里的理解、认同、接受、选择,等等,都同时展开于意识过程,并包含心理的规定。
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谦受益,满招损”;“人贵自知之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士为知己者死”关于帮助等: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讲究“礼、义、仁、至、信”。
仁,就是要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义,要仗义疏财,助人为乐。
所以产生了“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互助互助,穷能变富”等无偿奉献的谚语。
还有一种是临时借用,以解一时之须的情况,在汉语谚语中更是不求感激。
虽然这一借一还的简单行为,其实安暗藏许多玄机。
中国的仁义教育中“黄金不为贵,仁义值千斤”直白的表达出借出者担忧是“不仁”(其实感觉应该是不信)之举,但借出者的担忧和常常遭受的损失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所以,中国的谚语从借入者的角度强调“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甚至有些谚语还劝人还债要连本带利,如:“借人家一只鹅,还人家一峰驼”。
个人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义”字当先,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就算出借时也有担心、犹豫,可深入骨髓的传统精神和道德标准在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面子问题:面子和名誉其实相似。
名誉常常与道德连在一起,一个有道德的人也就会有好名声,通常也会有好面子。
只是不尽然。
中国讲的“面子”有受人尊重的意思,衣冠不整,行为不当等小节不影响名誉,可还是会失去面子。
·相关的谚语有褒有贬。
“人怕不要脸,树怕剥掉皮”,“人不要脸,鬼都害怕”还有“死要面子活受罪”是说“打肿脸充胖子”型的。
·对于可能影响到面子的流言蜚语,国人害怕的心态也可以从谚语中见一斑。
“谣言可以杀人”“棍棒伤皮肉,恶语伤人心”。
中国人要面子,而且很在乎周围人的评价,追其根源可能因为“儒”的影响下,人和环境社会是一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得到的评估(好与坏)才是判断名誉面子的标准。
同样,对于西方谚语中不在乎他人看法、社会评价的特点,不难看出个人主义、个人至上的影子。
·另外,在中国,社会舆论和评价有时还是一道捍卫道德的无形的墙,对违犯道德的坏人坏事起着抑制,警惕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见义勇为,打抱不平、眼睛里揉不得沙子”都是“人言”正面作用的例证。
尊重隐私。
在西方,隐私是凌驾于道德之上的,个人隐私神圣不可侵犯。
(注意,还是强调“个人”隐私)。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规矩的、有道德的人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明人不做暗事”。
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是无需隐瞒也瞒不住的“肚里没邪事,不怕冷风吹”“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总体上来说:1. 表达传统道德的基础(真善美)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道德标准;2. 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并在汉语谚语中体现出来的传统道德观念上留下烙印;3. 汉语的谚语中体现了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并以此潜意识的规范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西方的传统道德无法避及的受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自己最重要,不要帮助别人和朋友,以免祸及自身。
这种自私自利的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所不耻的。
4. 很重要的一点,汉语谚语表现出来的人是社会人,他们在社会环境中于朋友,亲人,周围邻人甚至帮助和需要帮助的人都产生关系,一荣俱荣,他们也受到环境的制约,如社会舆论,社会人的看法,议论,甚至流言蜚语。
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维护名誉和面子都必须“君子坦荡荡”不做见不得人的事,也没有什么好隐藏的私密。
相对来看,西方谚语中的人是个人的人,是英雄的人,是隐私的人。
他们不屑向周围的别人求救(如借钱),也不愿意帮助别人或借出钱物给别人,他们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要遵循自己的标准就可以了。
西方谚语中的名誉和道德有关,可面子似乎就和道德无关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人隐私,即隐私至上。
5. 不过,这样不难发现,中国人活得有价值(在集体中体现价值),但也活得累,生活在无数双眼睛里,无数张嘴下。
西方名言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或许有时不必太拘于所有细节反而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