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全国金太阳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信息试卷(二十)地理

2020届全国金太阳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信息试卷(二十)地理

2020届全国金太阳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信息试卷(二十)地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每道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60分)“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延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

下左图为“巨人之路”的景观图,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上右图中的( )A. 甲B. 乙C. 丙D. 丁2. “巨人之路”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可能是( )A. 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B. 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风力侵蚀C. 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D. 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凝固—海水侵蚀3. 对“巨人之路”景观未来观赏价值影响最大的可能是( )A. 风力侵蚀B. 海水侵蚀C. 全球变暖D. 火山爆发【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根据题干中“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判断,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岩浆岩。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的沉积物判断甲、乙中有一种为沉积岩,而甲与沉积物之间有双向箭头,可判断甲为沉积岩;有三个箭头指向丁,有一个箭头从丁指出,说明丁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

B正确。

故选B。

【2题详解】根据题干中“北爱尔兰”和“玄武岩”等信息判断“巨人之路”景观是因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玄武岩,在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的。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题详解】由“大海之滨”判断“巨人之路”可能会受到海水上升的影响,而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可能淹没“巨人之路”的台阶,从而影响其观赏价值,C对;风力侵蚀对其影响不大,A错;一般来说,海水侵蚀与火山爆发是形成“巨人之路”的有利条件,B、D错。

故选C。

和田地区的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是两条以捞玉而闻名的“玉河”。

捞取的和田玉石既有质地较差、需要打磨去掉棱角的磨光料,也有观感温润、质地细腻、表面光滑、常有裂痕的籽料。

图示为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捞玉点分布。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 捞取和田玉磨光料概率最大的地点是( )A. ①B. ②C. ③D. ④5. 和田玉籽料表面光滑、常有裂痕的主要原因是( )A. 岩浆侵入活动B. 岩浆活动引起的变质作用C. 地壳运动和流水侵蚀D. 流水侵蚀和岩块间碰撞【答案】4. C 5. D【解析】本题组考查内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

【4题详解】磨光料有棱角,磨蚀不够充分,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区的凸岸(利于磨光料沉积),③正确;①位于下游,②位于河流凹岸(不利于磨光料沉积),④距离河流相对较远,且在河流凹岸;故选C。

【5题详解】籽料受流水侵蚀和磨蚀,表面光滑,在河流的搬运过程中长期与其他岩石相互碰撞,导致表面常有裂痕,D正确;籽料的这种外部形态与内力作用的关系不大,ABC错。

下图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市雨水利用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 墨尔本市采用这种雨水处理系统后,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表现在A. 地表径流增加B. 大气降水减少C. 水分蒸发减少D. 地表水下渗增加7. 图中雨水处理系统中,对雨水净化效果最好的是A. 雨水花园B. 透水性人行道C. 绿地D. 屋面8. 这种雨水处理系统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A. 气温日较差增大B. 城市热岛效应减弱C. 地表径流汇聚速度加快D. 城市内涝现象消失【答案】6. D 7. A 8. B【解析】【6题详解】该雨水处理系统是将雨水通过透水性人行道、绿地等方式使地表水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弱,对大气降水无影响,使水分蒸发增加。

选D。

【7题详解】净化是湿地的基本功能,图中雨水处理系统中,对雨水净化效果最好的是雨水花园,透水性人行道及屋面只是汇流雨水增加下渗,相比雨水花园,绿地的净化功能弱些,选A。

【8题详解】这种雨水处理系统使城市生态环境好转,气温日较差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减弱;由于截流下渗,使地表径流汇聚速度减慢,缓解城市内涝现象,但不能根治。

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降雨(雪)分布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9. 导致图中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B. 大气环流C. 地形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0. 下列对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甲地中雨,乙地中雪②甲地小雪,乙地小雨③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乙地风力较强④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南风,甲地风力较强A. ①③B. ①④C. ②④D. ③④【答案】9. C 10. A【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等值线的判读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地理图表的综合分析。

【9题详解】该区域为长江流域,110°即为110°E,结合区域定位,该区域110°E附近为巫山,巫山以西为四川盆地,盆地四周受山脉的阻挡,冬季温度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因此甲处降雪分界线向北弯曲;乙地为巫山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降雪分界线在该地向南弯曲,故而导致图中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正确;纬度差异不会导致雨雪分界线发生明显弯曲;甲乙两地均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均为陆地,热力性质相当,ABD错误。

【10题详解】图中亚欧大陆为高压控制,表示北半球的冬季,雨雪分界线以北为降雪,以南为降雨。

看图中信息,甲地位于雨雪分界线以南,据图分析应降中雨;乙地位于雨雪分界线以北,据图分析应降中雪,①正确,②错;风由高压吹向低压,且向右偏转(该地为北半球),故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图中乙处等压线较甲处密集,气压梯度更大,风力更大,③正确,④错,故选A。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山地背风坡易出现焚风效应,形成局部高温;山地冷空气迎风坡易出现冷空气堆积,形成低温中心。

在地球低层大气中,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空气在水平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不同高度的风向和风速都会发生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若某地不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四幅图中能够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向及风速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曲线图是( )A. ①图B. ②图C. ③图D. ④图12. 在①图中,按地图的一般方向判断,其高空大气高气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A. 东方B. 南方C. 西方D. 北方【答案】11. A 12. B【解析】【11题详解】近地面的风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随海拔升高,摩擦力变小,夹角变小,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A项正确。

【12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高空大气高压位于该地南侧,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最终与等压线平行,B正确。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A. 气候更加湿润B. 蒸发量减少C. 径流总量增多D. 下渗量减少14. 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A. 涵养水源能力增强B. 土壤肥力增加C. 生物多样性减少D. 自然灾害减少【答案】13. D 14. C【解析】【13题详解】由图示可以看出,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蒸发量增大、降水量减少,气候会更加干燥;地表径流量增大,下渗量减少;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变化不大。

选D正确。

【14题详解】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生物多样性减少,加重生态环境破坏;加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加剧。

选C正确。

下图是“红水河流域部分地区地层分布图”,图中虚线为等高线,实线为地层分界线。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5. 下面四幅地层剖面图能正确反映沿AB线的地层分布状况的是 ( )A. B.C. .D.16. 关于该地红水河谷形成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断裂凹陷B. 是由外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C. 是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的D. 是由向斜构造形成的河谷【答案】15. A 16. B 【解析】试题分析:【15题详解】该剖面线上,A→B岩层的年龄由老→新,而选项中B为背斜,岩层的年龄应该是中间老两翼新,C为向斜,岩层的年龄应该是中间新两翼老,D为水平岩层,也应该是中间老两翼新,因此最可能是A。

【16题详解】结合岩层空间序列分布可知,该谷地由河流流水侵蚀而成,所以B正确。

考点:河流地貌的发育2015年9月19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陕西省水利厅联合印发《引汉济渭输水干线工程总体规划》,明确输配水工程的总体布局、水量配置等。

工程总投资197亿元,预计受益人口1441万人。

完成下列各题。

17. 关于“引汉济渭”工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可从汉江自流到渭河B. 加剧渭河平原的水土流失C. 有效缓解渭河水资源短缺D. 加剧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18. 据统计,渭河流域水的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8、全省人均的 1/4。

下列关于渭河流域缺水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雨量集中在夏秋两季②自然植被的破坏③黄土本身保水性强④人类生产活动的不科学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答案】17. C 18. A【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水资源调配的影响以及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等相关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