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导引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园地
01-20 1542
:
高中物理新课程“导引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
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不应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
而“导引式”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导引式”课堂教学模式,其流程如下:“活动导入——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展示提高——练习巩固”,构建出“导引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
1、活动导入,创设情境
活动导入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的第一步骤。
活动导入是一种策略,一种方法,一种技能。
活动导入的类型,按照导入的载体,可以分为:语言描述式、实物直观演示式、情境表演式。
按照导入的技巧,可以分为:开门见山式、温故引新式、设疑引思式、启发思维式。
按照导入的教学效果,可以分为:引发趣味式、调动情感式、激活思维式等。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它包括合作探究的组织、合作探究的方式、合作探究的内容、合作探究的步骤等诸多细节。
⑴合作探究的组织。
合作探究通常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每班设置12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左右。
编组时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是指根据性别、成绩、个性、守纪状况等的合理差异来建立学习小组,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有利于组内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
“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
在课堂教学中,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班级教学和个别指导的中间环节,不仅克服了单一授课制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一刀切”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保证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了学生教学参与率。
小组的竞赛、同学的互帮互学以及友善而激励竞争,发展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同时给每个学生公平参与的机会。
在参与中学生自我表现,自主发展,自主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⑵合作探究的方式。
各个物理学习小组的组员先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遇到疑难、困惑向同组其他同学提出,小组内部交流讨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做好记录,再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或向教师请教。
⑶合作探究的内容。
包括①导学案中的问题;②教材中的问题;③探究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
⑷合作探究的步骤。
学习小组利用导学案和教材进行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或提出问题。
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
教师在各个学习小组间巡回指导、点拨答疑,形成多元互动。
3、归纳总结。
总结不是对学习内容的平铺直叙,而是抓住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主要作用”进行总结,强化学习重点,突出了学习主题。
课堂归纳总结必须体现提纲挈领、全面准确、简明扼要和生动有力的特点。
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力求多维度、多形式、有深度、有创新,不能只是前面学习内容的机械再现、简单重复。
学生通过自行总结,对重点、主干知识体系将有深刻认识,会建立起良好的基础知识,物理课堂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的衔接,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理论提供感性认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物理知识、物理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展示提高。
展示提高是学生呈现精彩的舞台,但离不开教师的调控。
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平时听讲不是很认真的学生,督促他们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同时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展示方式有:①小组选派代表展示;②教师指定组员展示;③小组之间竞争展示;④小组在教室内黑板上展示等形式展示。
5、练习巩固。
“导引式”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训练具有教学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
可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物理知识系统,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
二:导学案的要求
1、学案的编制:通过每周一次的备课组集体活动,在备课组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由备课组长提出要求,指定教师编写,然后再由备课组讨论修订,进行编印。
也就是备课组长分工→提出相应要求→个人编写→个人汇报→集体讨论修订→分头整理→制成学案→印刷:
2、学案的栏目:学案设置以下四个栏目,不妨简称四个引导。
学习引导----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思考引导----提问(老师提启发性的问题)变题目-----从例题中变式
总结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可采用框图、树图、表格等。
拓展引导-----最后我们要做什么?作业、课后思考题、资源链接。
根据课型的不同,学案的组成应有所不同。
一般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等部分。
而所有这些部分我们认为都可以设计在这四个引导栏目中。
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角色的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设计好自己的导。
3、导学案的使用:每节课一个导学案,提前一节课发放编印好的导学案,课堂上教师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自学,学生依据导学案,借助教材,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导学案导学”的主要环节。
教师依据学生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对学生自学达不到或不适应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并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思考结果,大胆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信心。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我们的教师讲得精、导得彩。
步骤如下:
课前发导学案→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做导学案→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分
析、讨论→教师精讲→反馈训练课后:教师收导学案→教师批改导学案→发现问题→反馈纠正→发回学生整理成册→复习巩固。
4、“导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要让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要给教师一定的时间精讲点拨。
同时师生也要有一定的互动时间。
我们认为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师生共同活动时间约占三分之一,学生独立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