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生平著、名作品赏析
——《当我死时》1966.2.24卡拉马加
这也是一首十分明显的中国意识诗篇,读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一颗赤子之心,令人十分感动,也许是我们都未曾离开过祖国,所以总会觉得诗人就是诗人,说话总会夸大,可是如果真的在异国,这样的情思又有何理由去责备呢?我们能真切的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将我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吧,让我回到母亲身边吧,只有这样我才会坦然安睡,只要听到黄河长江的声音,我就能坦然面对一切。
长安都早已陷落摆什么阔呢,尽叫胡姬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一遍一遍向杯里乱斟”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需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空中一扔
便旋成一直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大家可以比较看看,作者对李白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既然李白的故乡所在地众说纷纭,其实是在月亮里,要不为何斟酒都会望月呢,恐怕连李白自己都不知道呢,第二首就很有乱来的意思,观点新颖,读来令人莞尔一笑。
其实这也算是乡愁诗了,但真正代表乡愁的是他的这几首诗《乡愁》《民歌》《乡愁四韵》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1.21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也是最早被大陆认同的台湾诗人的诗,由人民日报刊登,流传颇广,不过也带来了误区,许多人只知道余光中的《乡愁》,却不知道他的其他作品,实不应该。
这是一首赞扬屈原傲骨精神的诗,因为“你”才有了这万千诗人,用两千年这样长久的时间来反衬屈原精神的永存。
还有,对于李白的看法也很有意思,其中有两首最有代表:
《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刚才在店里你应该少喝几杯的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进口的威士忌不比鲁酒
而无论出门向西笑,向西哭太烈了,要怪那汪伦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泽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
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夸父》(节选)
大家都知道夸父追日的神话传说吧,在古代许多文人都抒写过这一题材,但大都思路相仿,旧守陈规,而余光中的这首诗却与众不同,有明显的逆向思维,前人是写“追”而他却写“撞”,以现代精神改造古典题材,使古老的神话形象具有现代开放与竞争意识,不愧为一首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好诗,余光中关于传统与现代的诗歌远不止这些,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坚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
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三月十日午夜
——《我之固体化》此诗1959年作于爱荷华
用鸡尾酒做背景,用冰块做意象,敏锐地勾勒出一个留美的中国学生的落寞情怀,在外留学的人可能就深有感触了,在异国是没有热情的,是无人关怀的,所以自己就像一块不肯溶化的冰,很凉也很坚硬,可是说一句心里话,我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我很爱流动,很有热情,也很爱玩,可是现在我究竟怎么了,哦,原来是母亲的太阳没有照到我身上,所以,我只好结晶,变质,变得无法还原,这就是一位游子的心声吧,漂泊在外,思念着祖国,慢慢地就得了顽疾,治也治不好。
故乡游子的诗
余光中小传
五十年前,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在台湾出版,算是打响了他文学的头炮,随后他的散文集与译书风靡一时,不仅仅在台湾,在美国东南亚等地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这股强劲之风直到80年代才徐徐吹向大陆,回旋于真正的故乡之地,久久不散。
这位作家就是余光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乡愁》一诗震撼了整个中华民族。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
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独白》
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
月如砒,月如霜
——《月光光》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夹在唐诗里
扁扁地,象压过的相思
——《满月下》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寻李白》
其三,余光中的诗中国意识强烈,这并不是指乡愁诗,而主要是身处异国他乡时,有感而发的一类诗,比如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当我死时》《我之固体化》等。
《乡愁》这首诗首先给我们短小精悍的整体感,结构一致,逻辑很严谨,很显然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抒情的,第四小段是全诗的高潮,非常鲜明的表现了主题。“流浪的人在外想念的你,亲爱的老妈妈……”这是一首歌,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唱它,那时我就被它那忧郁悲伤的的情感所打动,这首诗同样让我感动着,如果你身处异国那这首诗就是你最好的心里写照了,这首诗被大陆称为最优秀的乡愁诗,因此余光中就被称为“乡愁诗人”了。
其次运用创新思维来写诗,诗从古至今都有人钻研,脱去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之后,白话诗就得另辟蹊径了,光靠古人诗中的意蕴是无论如何发展不起来的,寻找新的灵感成为新诗的主要任务之一,余光中的诗中新异思想多,思维活络,是新诗的代表。
比如说,余光中的组诗《六把雨伞》分别写《遗忘伞》《音乐伞》《记忆伞》《亲情伞》《友情伞》《伞盟》,表现了各不相同的“伞趣”与“伞境”。就像李元洛先生分析的一样,月光也有好多种方式:
除了这些外,作者还有不少的咏人的诗篇,不仅有中国古人,还有外国人士,作者通过对古人的褒贬来抒发自己的一己之见。
比如说《淡水河边吊屈原》——
“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
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
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由于余光中作品繁多,各种领域都有所涉及,此次调查我只对余光中的诗歌和部分散文做了一些浅析,评论文译文等未做调查,请读者见谅。
诗文不分家的,余光中在《炼石补天蔚晚霞》写道:不过散文家也有偏才与通才之别,并非一切散文家都擅长于捕捉感性。写景,需要诗才。叙事,需要小说家的本领。而真正抒情的话,还得有一支诗人之笔。从而道出了诗人眼中的诗文互动。
醒也听见
梦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成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A型到O型
哭也听见
笑也听见
1971.12.18
这首诗是我比较佩服得一首,因为它的结构严谨,看起来特整齐,可以说是“对仗”,总共有四节,每节都有不同的意蕴,黄河、长江、红海、血液,这些都是民族发生的源地,这就是民族的根。最后用血液来比喻我们的爱国情怀,为国家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同时也感到我们流的是祖国的血,我们也要与他共存亡。与《乡愁》写作时间很近,同是家国之思,同是对华夏山水的依恋,同样结构都很严谨,感情体验同样活跃而丰富,我觉得与《乡愁》算是各有千秋了,因为我在那里同样看到一颗热忱的心,我想这其中的妙处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39年因日寇入侵逃入四川避难,这也是余光中诗集中含有川味的原因,他在当地上学说四川话长达六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父母回到南京,1947年考入金陵大学,1949年转入厦门大学,期间开始创作,在《星空》《江声》两报发表新诗及评论十余篇,后去香港,失学一年,1950年5月底来到台湾,在《新生报》副刊、《中央日报》副刊、《野风》等报刊发表新诗,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随后就开始出版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胜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及散文集《左手的缪斯》《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逍遥游》《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凭一张地图》《隔手呼渡》《日不落家》等等,评论集《掌上雨》《分水岭上》《从徐霞客到凡高》,及发表著名论文《再见!虚无》《想象之真》《龚自珍与雪莱》《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等等,中译文有《凡高传》《老人与海》《录事巴托比》《不可儿戏》,英译《中国新诗选》《缪斯在地中海》《满田的钢丝网》等,并且担任过《文学杂志》《现代文学》《文星》等主编,获过多种文学大奖,尤其是新诗奖,在各国也举办过讲座,业绩颇为丰厚,是一位多元化的高产作家。
《乡愁四韵》这首诗,情感丰富,语言流畅的可以唱起来: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腾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余光中诗文首先是传统与现代相交错,他的诗是传统精神和现代艺术意识的联姻,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台湾诗坛多次论战,焦点之一就是如何对待传统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余光中认为,任何现代诗人的创举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纵横交错的坐标上考察,在空间上要强调民族性,在时间上要强调时代性,在艺术上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把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看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这首诗写得很好,我也非常的喜欢,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分别象征着长江那样的水有那么一种醉酒的滋味,是一种沉醉的感觉,象征海棠花一样的红色是我的血的颜色却因为思乡变得沸腾,变得像灼烧过一样的沸腾,家信就像是一片片白色的雪花,我一直站在岁月的齿轮上守候着,等待着,母亲与乡土是我最想回去的怀抱,那里有我留恋的像腊梅一样香的味道。无尽的思恋,烧痛的苦楚,空寂的等待,故乡那芬芳的气息,作者通过味觉、触觉、嗅觉形象的表达了对乡愁的感觉。让我动容。